背倚危峰俯碧流,上方台殿出神州。
钟声过院日初午,琴响入空山更秋。
骑马客寻青草渡,采芳人在白蘋洲。
乾坤不尽东南眼,复欲凭高一上楼。
背倚危峰俯碧流,上方台殿出神州。
钟声过院日初午,琴响入空山更秋。
骑马客寻青草渡,采芳人在白蘋洲。
乾坤不尽东南眼,复欲凭高一上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壮丽的山水画卷。首句“背倚危峰俯碧流”,以动态的视角展现了山峰与流水的关系,仿佛诗人正站在险峻的山峰之上,低头俯瞰着清澈的水流,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接着,“上方台殿出神州”一句,将视线从自然景观转向了人工建筑,暗示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美景的和谐共存。
“钟声过院日初午,琴响入空山更秋”两句,通过听觉和季节感的描绘,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钟声悠扬,穿过庭院,似乎在时间的流转中传递着某种深沉的意义;而琴声则在空旷的山间回荡,增添了几分秋日的凉意,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
“骑马客寻青草渡,采芳人在白蘋洲”两句,通过人物活动的描写,赋予了画面以生命力。骑马的旅人穿越青草地,寻找未知的远方;采芳的人在白蘋洲上忙碌,收集着大自然的馈赠。这两句不仅展现了人的活动,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最后,“乾坤不尽东南眼,复欲凭高一上楼”表达了诗人对广阔天地的向往和探索精神。面对东南方向的无限风光,诗人渴望再次登高远望,这种渴望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追求,也是对内心世界不断探索的体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由、探索和超越的向往。
京师盛重五,所在竞繁华。
空庭唯竹石,胜之以清嘉。
藤阴代帷幄,禅板代笙笳。
荷筒当酒盏,药草当名花。
栝柏四五株,胜彼百髻丫。
风篁数枝响,陋彼百淫哇。
彼歌此呕喁,质朴类田家。
区区起免俗,白酒渍红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