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两道士,各在一峰居。
矫掌白云表,晞发阳和初。
清夜降真侣,焚香满空虚。
中有无为乐,自然与世疏。
道尊不可屈,符守岂暇馀。
高斋遥致敬,愿示一编书。
庐山两道士,各在一峰居。
矫掌白云表,晞发阳和初。
清夜降真侣,焚香满空虚。
中有无为乐,自然与世疏。
道尊不可屈,符守岂暇馀。
高斋遥致敬,愿示一编书。
这首诗描绘了两位道士在庐山各自一峰的居住情景。"矫掌白云表,晞发阳和初"写出了他们手持拂尘,立于白云之上,沐浴在初春温暖的阳光中,这不仅描绘了道士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也隐喻着他们的心灵纯净无瑕。
"清夜降真侣,焚香满空虚"则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夜晚,道士们召唤真仙,与之交流,而焚烧的香气在空中弥漫,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恍惚的氛围。
"中有无为乐,自然与世疏"显示了诗人对于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理念的赞赏。道士们享受着超然物外的快乐,他们的心灵远离尘俗,与世间的喧嚣保持距离。
"道尊不可屈,符守岂暇馀"强调了对道法的尊崇和坚守神秘符箓的重要性。"高斋遥致敬,愿示一编书"则表达了诗人向这两位道士表示敬意,并希望得到他们的指点或是得到某种道家的典籍。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道家修行生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唐代文人对于道教文化的尊重与欣赏。
西湖春动风泠泠,歘忽鼓瑟窥湘灵。
夫君要眇降云軿,椒堂桂栋罗芳馨。
春城日逝崦嵫暮,幽梦重门锁花雾。
玉箫声沈凤飞去,迸入秋风五陵树。
至人高怀视云浮,昔者金屋今丹丘。
白鹤来下明月楼,知有王乔飞舄游。
仙人好幻多戏剧,海变桑田莲变碧。
百灵呵护融风息,依旧琼台绛宇炫耀云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