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客为家,妻孥不相顾。
年年尚湖滨,行尽虞山路。
夕阳明水村,沙岸摇烟树。
山光扑面来,水势随船去。
山水若有情,来往诚何故。
踪迹溯鸿泥,可以浮生悟。
秧歌起四野,众绿洗一雨。
愿得买山钱,筑室此间住。
遐哉葛天民,不为饥驱误。
游子客为家,妻孥不相顾。
年年尚湖滨,行尽虞山路。
夕阳明水村,沙岸摇烟树。
山光扑面来,水势随船去。
山水若有情,来往诚何故。
踪迹溯鸿泥,可以浮生悟。
秧歌起四野,众绿洗一雨。
愿得买山钱,筑室此间住。
遐哉葛天民,不为饥驱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长期客居他乡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诗中以“游子”自喻,表达了远离家乡、亲人疏离的孤独与无奈。诗人年复一年地在尚湖与虞山之间往返,夕阳映照下的水村、沙岸与烟树,以及山光水色的动态变化,都成为诗人情感抒发的对象。
“山光扑面来,水势随船去”,生动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与动态之美,同时也隐含着诗人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山水似乎有情,来往无常,这引发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深思:“踪迹溯鸿泥,可以浮生悟。”通过回顾过往的经历,诗人试图从生活中汲取智慧,理解生命的意义。
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乡村的景象——“秧歌起四野,众绿洗一雨”,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农村生活场景,雨后的绿色更加鲜明,仿佛洗净了一切尘埃。这种和谐与自然的融合,激发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甚至萌生了在此定居的愿望:“愿得买山钱,筑室此间住。”
最后,“遐哉葛天民,不为饥驱误”,引用古代传说中的葛天氏之民,他们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状态中,不被物质欲望所困扰。诗人以此表达了自己的理想追求,渴望摆脱世俗的束缚,过上一种简单、自由、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个人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玉树晓飞香,待倩它、和愁点破妆镜。
轻嫩一天春,平白地、都护雨昏烟暝。
幽花露湿,定应独把阑干凭。
谢屐未蜡,安排共文鹓,重游芳径。
年来梦里扬州,怕事随歌残,情趁云冷。
娇眄隔东风,无人会、莺燕暗中心性。
深盟纵约,尽同晴雨全无定。
海棠梦在,相思过西园,秋千红影。
娇月笼烟,下楚领、香分两朵湘云。
花房渐密时,弄杏笺初会,歌里殷勤。
沈沈夜久西窗,屡隔兰灯幔影昏。
自彩鸾、飞入芳巢,绣屏罗荐粉光新。
十年未始轻分。
念此飞花,可怜柔脆销春。
空余双泪眼,到旧家时郎谩染愁巾。
袖止说道凌虚,一夜相思玉样人。
但起来、梅发窗前,哽咽疑是君。
谢池晓。
被酒滞春眠,诗萦芳草。
正一阶梅粉,都未有人扫。
细禽啼处东风软,嫩约关心早。
未烧灯,怕有残寒,故园稀到。
说道试妆了。
也为我相思,占它怀抱。
静数窗棂,最欢听鹊声好。
半年白玉台边话,屡见钩小。
指芳期,夜月花阴梦老。
道人越布单衣,兴高爱学苏门啸。
有时也伴,四佳公子,五陵年少。
歌里眠香,酒酣喝月,壮怀无挠。
楚江南,每为神州未复,阑干静、慵登眺。
今日征夫在道。
敢辞劳、风沙短帽。
休吟稷穗,休寻乔木,独怜遗老。
同社诗囊,小窗针线,断肠秋早。
看归来,几许吴霜染鬓,验愁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