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友人见题山居水阁八韵》
《和友人见题山居水阁八韵》全文
唐 / 杜荀鹤   形式: 排律  押[灰]韵

池阁初成眼豁开,眼前霁景属微才。

试攀檐果猿先见,才把渔竿鹤即来。

修竹已多犹可种,艳花虽少不劳栽。

南昌一榻延徐孺,楚国千钟逼老莱。

未称执鞭奔紫陌,惟宜策杖步苍苔。

笼禽岂是摩霄翼,润木元非涧下材。

鉴己每将天作镜,陶情常以海为杯。

和君诗句吟声大,虫豸闻之谓蛰雷。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yǒurénjiànshānshuǐyùn
táng / xún

chíchūchéngyǎnhuōkāiyǎnqiánjǐngshǔwēicái
shìpānyánguǒyuánxiānjiàn

cái竿gānlái
xiūzhúduōyóuzhǒngyànhuāsuīshǎoláozāi

nánchāngyánchǔguóqiānzhōnglǎolái
wèichēngzhíbiānbēn

wéizhàngcāngtái
lóngqínshìxiāorùnyuánfēijiànxiàcái

jiànměijiāngtiānzuòjìngtáoqíngchánghǎiwèibēi
jūnshīyínshēng

chóngzhìwénzhīwèizhéléi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的山居生活场景,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池阁初成眼豁开”一句,设定了一种新建成的水阁环境给人带来的视觉享受。接着,“试攀檐果猿先见,才把渔竿鹤即来”,则是通过攀爬树梢寻找果实和提竿钓鱼的情景,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

“修竹已多犹可种,艳花虽少不劳栽”两句,表达了对园林美化的不断追求,即使竹子已经很多,还可以继续种植;即便鲜花不多,也无需费力去种植。这反映出诗人对自然之美有着细腻的感受和珍视。

“南昌一榻延徐孺,楚国千钟逼老莱”两句,则是引用历史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其中,“南昌一榻”指的是晋代文学家汤泽在南昌的一次宴席,而“楚国千钟”则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形容项王酒宴之盛。

“未称执鞭奔紫陌,惟宜策杖步苍苔”两句,是诗人对自己的人生态度的表达。未曾持鞭急驰于皇宫之路,只适合手持拐杖于青苔小径上散步。这是对世俗功名的一种超脱和对自然生活的喜爱。

“笼禽岂是摩霄翼,润木元非涧下材”两句,则通过比喻,表达了诗人自视为有才华但未被发现的人。将自己比作被囚禁的飞鸟和生长在山涧中、不为世所用的好木材。

“鉴己每将天作镜,陶情常以海为杯”两句,是对个人修养与情感世界的一种表达。自我反省如同用天空作为镜子,陶冶自己的情怀,如同以大海为酒杯一样豪放。

最后,“和君诗句吟声大,虫豸闻之谓蛰雷”则是对与友人相互吟咏诗句的美好时光的描述。其中,“虫豸闻之谓蛰雷”,形容诗词音韵如同惊雷一般,让听者感到震动。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对个人才华与情怀的独到理解。

作者介绍
杜荀鹤

杜荀鹤
朝代:唐   字:彦之   号:九华山人   籍贯: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   生辰:846~904

杜荀鹤(约846—约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知制诰,故入《梁书》(按应作《五代史记》;《梁书》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
猜你喜欢

早行五首

跋涉州涂仅八旬,今朝才得次安仁。
更须五日为行客,方得开藩见吏民。

(0)

自湖上归游朱园和李相之韵二首

万顷湖光一镜开,几人湖上散轮蹄。
水明尽倒千岩影,沙软新成百里堤。
草际已横烟雨艇,眼前无复稻粱畦。
马侯遗迹依然在,顾我无功敢与齐。

(0)

赠余居士二首

君知我意欲休官,却道如今未得閒。
万事无求惟一退,天公于此不应悭。

(0)

北楼二首

不分群儿敢跳梁,向来走马饮长江。
兹楼不是为观美,要向楼前受敌降。

(0)

春雨不止鲁漕有二诗因次韵

春日固春雨,雨多亦可已。
若为尚滂沱,连月烟浪里。
江湖更瀰漫,不见蒲与苇。
有时漏日光,洪云薄如纸。
欲晴又复阴,何以慰田里。
郁郁不能舒,一坐不能舒,一坐四五起。

(0)

待雪吴子仪二首

晓见纷纷满四山,胡为未肯到人间。
化工若解呈新巧,速剪冰花破我颜。

(0)
诗词分类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诗人
苏泂 孔平仲 李新 董嗣杲 霍与瑕 林大春 成廷圭 郑善夫 李锴 童轩 张翥 陶安 孙觌 释绍昙 耶律铸 姜特立 郑真 王渐逵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