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登孤竹山,忾焉思古圣。
荒祠寄山椒,过者生恭敬。
百里亦足君,未肯滑吾性。
逊国全天伦,远行辟虐政。
甘饿首阳岑,不忍臣二姓。
可为百世师,风操一何劲。
悲哉尼父穷,每历邦君聘。
楚狂歌凤衰,荷蒉讥击磬。
自非为斯人,栖栖无乃佞。
我亦客诸侯,犹须善辞命。
终怀耿介心,不践脂韦径。
庶几保平生,可以垂神听。
言登孤竹山,忾焉思古圣。
荒祠寄山椒,过者生恭敬。
百里亦足君,未肯滑吾性。
逊国全天伦,远行辟虐政。
甘饿首阳岑,不忍臣二姓。
可为百世师,风操一何劲。
悲哉尼父穷,每历邦君聘。
楚狂歌凤衰,荷蒉讥击磬。
自非为斯人,栖栖无乃佞。
我亦客诸侯,犹须善辞命。
终怀耿介心,不践脂韦径。
庶几保平生,可以垂神听。
此诗《谒夷齐庙》由清代学者顾炎武所作,通过拜谒夷齐庙,表达了对古代圣贤伯夷、叔齐的崇敬之情。诗中描绘了孤竹山上的荒祠,以及过往之人对其的恭敬态度,体现了对两位先贤精神的追忆与缅怀。
“言登孤竹山,忾焉思古圣”,开篇即点明主题,诗人登临孤竹山,心中涌起对古代圣贤的怀念之情。“荒祠寄山椒,过者生恭敬”,荒凉的祠庙坐落在山顶,即便是经过的人,也对其产生敬畏之心,这不仅是对夷齐庙的尊敬,也是对两位先贤高尚品德的敬仰。
“百里亦足君,未肯滑吾性”,即使夷齐庙距离较远,但诗人认为其精神足以影响百里之内的每一个人,不会让自己的本性受到玷污。“逊国全天伦,远行辟虐政”,诗人赞扬夷齐选择逊国以维护家庭伦理,远离政治腐败,展现了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甘饿首阳岑,不忍臣二姓”,在首阳山甘愿忍受饥饿,也不愿意侍奉两个君主,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是诗人所推崇的。“可为百世师,风操一何劲”,夷齐的行为成为后世的楷模,其刚正不阿的风骨令人钦佩。
“悲哉尼父穷,每历邦君聘”,孔子在晚年遭遇困境,多次被各国君主聘请,但始终坚守自我,不为权势所动。“楚狂歌凤衰,荷蒉讥击磬”,楚狂人歌唱凤凰的衰落,荷蒉者则讽刺击磬,这些都反映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批判。
“自非为斯人,栖栖无乃佞”,如果不是为了这样的圣贤,四处奔波,恐怕会显得过于谄媚。“我亦客诸侯,犹须善辞命”,诗人虽为诸侯之客,但仍然需要善于言辞,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终怀耿介心,不践脂韦径”,诗人始终保持着正直的心志,不走世俗的捷径。
“庶几保平生,可以垂神听”,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够保持平生的正直,或许能被上天听到,得到神灵的庇佑。整首诗通过对夷齐庙的拜谒,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思了个人在复杂社会中的道德抉择。
天子绣衣吏,东吴美退居。
有园同庾信,避事学相如。
兰畹晴香嫩,筠溪翠影疏。
江山九秋后,风月六朝余。
锦帙开诗轴,青囊结道书。
霜岩红薜荔,露沼白芙蕖。
睡雨高梧密,棋灯小阁虚。
冻醪元亮秫,寒鲙季鹰鱼。
尘意迷今古,云情识卷舒。
他年雪中棹,阳羡访吾庐。
[于义兴县,近有水榭。
]
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
桥横落照虹堪画,树锁千门鸟自还。
芝盖不来云杳杳,仙舟何处水潺潺。
君王谦让泥金事,苍翠空高万岁山。
天汉东穿白玉京,日华浮动翠光生。
桥边游女珮环委,波底上阳金碧明。
月锁名园孤鹤唳,川酣秋梦凿龙声。
连昌绣岭行宫在,玉辇何时父老迎。
可怜走马骑驴汉,岂有风光肯占伊。
只有三张最惆怅,下山回马尚迟迟。
小捷风流已俊才,便将红粉作金台。
明年未去池阳郡,更乞春时却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