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钱氏隐居三首·其二》
《钱氏隐居三首·其二》全文
宋 / 李流谦   形式: 五言律诗

野水莹心碧,春山入骨清。

去穿云际屐,来卧竹间亭。

鸟语风嘲哲,花枝日杳冥。

晚来江上笛,客里不须听。

(0)
注释
莹心碧:形容水清澈透明,给人以心灵上的洁净感。
入骨清:形容山色清新,仿佛深入骨髓,令人神清气爽。
云际屐:指穿过云层的木屐,象征高远或超脱尘世。
竹间亭:竹林中的小亭,象征宁静与自然。
鸟语风嘲哲:鸟鸣和风声仿佛在讨论哲理,寓言生机与智慧。
花枝日杳冥:花朵在日落时分显得幽深而神秘。
江上笛:江边的笛声,可能引发思乡之情。
客里不须听:身处异乡的人无需再听这笛声,表达孤独和离愁。
翻译
野外的流水清澈照人心,春天的山色深深渗入骨髓。
离去时穿过云端的木屐,归来时躺在竹林间的亭子里。
鸟儿鸣叫如同风在嘲讽智慧,花朵随日光逐渐暗淡。
傍晚江面上的笛声响起,身处他乡的我无需倾听。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自然景象,通过对比和排比手法,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野水莹心碧"中的“莹”字形容水的清澈,"春山入骨清"则用“入骨”来形容春天山色的清新纯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受。

"去穿云际屐"和"来卧竹间亭"这两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诗人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情态。"鸟语风嘲哲"中的“嘲”字有讥诮之意,但在这里用以形容鸟鸣的和谐,同时也可能隐含着对世俗纷争的超然。"花枝日杳冥"则是对春天景象的进一步描绘,通过“杳冥”来表达光影的迷离感。

最后两句"晚来江上笛,客里不须听"表明诗人在傍晚时分,在江边吹奏着笛子,而对远方来的客人则不需要去关注或倾听。这不仅是对音乐之美的享受,也象征着一种超然世外的生活态度。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追求心灵自由与宁静的意境。

作者介绍

李流谦
朝代:宋

[约公元一一四七午前后在世]字无变,汉州德阳人。生卒年不详,约宋高宗绍兴中前后在世。以文学知名。荫补将仕郎,授成都府灵泉县尉。秩满,调雅州教授。虞允文宣抚全蜀,置之幂下,多所赞画。寻以荐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力乞补外改奉议郎,通判淹州府事。流谦著有澹齐集八十一卷,《国史经籍志》传于世。
猜你喜欢

印维那请自赞

眼看东南,意在西北。毗卢印倒用,辊动古井蓬尘。

兴化棒不施,撒下青天雨雹。

腾身一掷,而抹过万仞龙门。

掉臂径去,而何有连云栈阁。

祖师心印谁是亲传,麟兮龙兮峥嵘头角。

(0)

偈颂一百四十二首·其八十七

六殊胜地,无越此山极殊胜。

八吉祥中,唯有今朝最吉祥。

于殊胜中显殊胜,于吉祥中显吉祥。

万年千载寿,一瓣九天香。

(0)

偈颂一百四十二首·其八十二

大机圆应,大用现前。

斩新日月,特地乾坤,知恩方解报恩。

(0)

得坐

一室坐春空,寥寥万境容。

月移旁砌竹,风借别楼钟。

暗处元非滞,明边亦是逢。

五更侵早起,清露滴长松。

(0)

小蓑道人

满面疮痍瘢,胸中一泓雪。

醒吟鹤背风,醉卧鸥边月。不卖嚇鬼符,不试?金诀。

笑问旧蓑衣,秋来添几结。

(0)

蜡梅江梅同瓶

苗裔元从庾岭分,两般标致一般春。

淡妆西子呈娇态,黄面瞿昙现小身。

不羡腰金横玉贵,来寻嚼蜡饮冰人。

只愁花谢香狼籍,桃李如何接后陈。

(0)
诗词分类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气节 沧桑 庐山
诗人
曹叔远 陈东甫 郑絪 陈去病 胡旦 王季烈 何如璋 朱兴悌 杨昭俭 张民表 赵善庆 刘安 蒋溥 顾宪成 蔡惠如 魏元忠 温庭皓 毛纪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