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以韵和味三叔祖四首·其三》
《以韵和味三叔祖四首·其三》全文
清 / 祝廷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四郊多垒风声急,万里同云月色迟。

卧榻鱼龙惊变化,旧都陵谷叹迁移。

骚人废寝毫挥手,侠士图功剑拄颐。

高唱大江东去曲,髯苏当日亦忧时。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变迁的深切感慨与忧虑。

首联“四郊多垒风声急,万里同云月色迟”,以“四郊多垒”形容边疆战事频繁,风声紧促;“万里同云”则描绘出阴云密布的辽阔景象,暗示着国家局势的严峻。“月色迟”则反衬出时间的缓慢流逝,暗喻着和平与安宁的缺失。

颔联“卧榻鱼龙惊变化,旧都陵谷叹迁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鱼龙惊变,比喻国家政治、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旧都陵谷”则借用了《诗经》中的典故,指代国家兴衰更替,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颈联“骚人废寝毫挥,侠士图功剑拄颐”,通过“骚人”(指文人)和“侠士”的形象,展现了不同阶层人士在动荡时代中的反应。文人废寝忘食,挥毫泼墨,抒发内心的情感;侠士则图谋功业,剑不离身,准备为国效力。这一对比,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在面对国家危难时的不同选择与行动。

尾联“高唱大江东去曲,髯苏当日亦忧时”,引用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先贤的敬仰与共鸣。苏轼曾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句,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时代的忧虑与对未来的期待,希望像苏轼那样,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能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奋斗。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历史典故和人物形象的巧妙运用,深刻揭示了清末民初时期社会动荡、国家危难的现实,以及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忧虑。

作者介绍

祝廷华
朝代:清   字:丹卿   号:颜丞

字丹卿,号颜丞,出身望族,十九岁中秀才,光绪廿八年中举,翌年登进士。选为吏部文选主事。目睹清廷腐败,以祖母病乞归。任江阴劝学所所长,致力于地方教育和实业事业。大力发展城乡教育。辛亥革命参加同盟会,任分部部长。民国十三年,发起成立陶社,刊印江上诗钞、先哲遗书二十馀种。为传承与发展文化作出了贡献。沦陷时期,日伪威胁利诱,主持维持会,均遭其严词拒绝。民国廿八年卒。
猜你喜欢

薛瓜庐吾宗人也吾不得而见之得见其诗斯可矣太息而题于卷杪

结庐兄弟近长安,弊却儒冠竟不弹。

自茹芝来轻汉召,肯将瓜去博唐官。

贫多乐事清无尽,手写新诗墨未乾。

史笔须评隐君传,姓名应作古人看。

(0)

杨柳枝·其二

唯有高枝高莫攀,不堪攀处只堪看。

怪得楼头画眉妇,春朝长自凭阑干。

(0)

送赵泽民赴酃县

高人为令尹,政事岂寻常。

炎月不避暑,清风心自凉。

水流衡岳色,酒带芷兰香。

远想濯缨暇,思予有咏章。

(0)

渔父二首·其二

利薄每言随分过,避名不入愚溪路。

春深雨足钓丝长,夜来又宿蓑衣步。

(0)

待潮顾浦宿耕者张钦舍

海近云气昏,禹迹开茫茫。

晴林列障逻,什伍屯平冈。

顷遭七年旱,骤见九秋黄。

腰镰喜复悲,泥水新圃场。

县侯初下教,官赋无丰荒。

错挥制锦刀,戏作编氓创。

身上催租瘢,短褐愁盖藏。

课为五县最,荐飞十剡章。

逡巡掌邦计,跬步封侯王。

江淮十万师,待饲正颉吭。

禾麦今已登,妇子戒勿尝。

行俟天雨粟,饱食均四方。

(0)

题梁

灵根不肯混凡柴,天意移将福地来。

向日亲逢霹雳手,今朝果作栋梁材。

(0)
诗词分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诗人
彭端淑 李陵 杨嗣复 宋教仁 富嘉谟 吴西逸 周容 庄忌 茅坤 曹希蕴 庞德公 刘崧 贾昌朝 黄福 陈文龙 王清惠 聂胜琼 木青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