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蛇有尾频年坠,小凤为翎几日成。
输与寒梢三十尺,春来秪用一雷惊。
修蛇有尾频年坠,小凤为翎几日成。
输与寒梢三十尺,春来秪用一雷惊。
这首诗《竹(其七)》由明代诗人徐渭所作,通过对比修蛇与小凤的成长过程,以及与竹子的生长进行类比,表达了对竹子坚韧不拔、快速成长的赞美之情。
“修蛇有尾频年坠”,开篇以修长的蛇作为对比对象,强调了蛇成长过程的缓慢与艰难,蛇尾的频繁掉落象征着成长中的痛苦与牺牲。“小凤为翎几日成”,接着将视角转向小凤的成长,强调了小凤羽毛的迅速形成,象征着成长的迅速与美好。这里通过修蛇与小凤的成长对比,突出了它们成长过程的不同速度和方式。
“输与寒梢三十尺”,转而将话题引向竹子,用“寒梢”比喻竹子,暗示竹子在寒冷环境中依然能生长至三十尺的高度,展现了竹子的坚韧与生命力。“春来秪用一雷惊”,最后点明竹子在春天只需一声雷鸣就能快速生长,强调了竹子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和适应能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竹子快速成长的赞叹。
整首诗通过对不同生物成长过程的对比,以及对竹子独特生长特性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观察和对竹子坚韧生命力的赞美。通过这种对比手法,诗人巧妙地传达了对生命力量的颂扬,以及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形态独特之处的欣赏。
雪满江头,怪一枝不耐,不漏微阳。
诗人越样眼浅,早自成章。
群葩如绣,到那时、争爱春长。
须知道,未通春信,是谁饱试风霜。
堪笑红炉画阁,问从来寒气,损甚容光。
枝头有花凭好,映带新妆。
寒窗愁绝,嗅清芬、不料饥肠。
都缘是,此君小异,费他万种消详。
驾扁舟,冲剧暑。
千里江上去。
夜宿晨兴,一一旧时路。
百年望了旬头,被人馋破,故纸里、是争雄处。
怎生诉。
欲待细与分疏,其如有凭据。
包裹生鱼,活底怎遭遇。
相逢樽酒何时,征衫容易,君去也、自家须住。
昔仰南洲德,今逢世嗣贤。
声名江左重,文教汉东专。
君意思空马,吾生肯绝弦。
江头无语处,一叶浪花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