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从蓑笠问饥寒,赴愬人人得犯颜。
更向棠阴聊憩茇,要令粒食共鲜艰。
身归雨露司存后,诗在山川刻画间。
饱饭之馀能细和,止斋应有几年闲。
亲从蓑笠问饥寒,赴愬人人得犯颜。
更向棠阴聊憩茇,要令粒食共鲜艰。
身归雨露司存后,诗在山川刻画间。
饱饭之馀能细和,止斋应有几年闲。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傅良与当地百姓亲近互动的情景,他亲自询问农民的生活疾苦,表现出关心民生的态度。"赴愬人人得犯颜"一句,形象地表达了他对下级官员无惧权威,敢于直面百姓问题的精神。在棠阴之下稍作休息,他希望借此机会让农民们共同体验到生活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粮食。
诗人的身份是雨露(指天恩)的管理者,他的诗歌记录着山川间的风土人情,反映出他对农业社会的深刻理解和关注。在满足基本生活之后,他还能够细致地品味和创作,显示出其深厚的文学修养。最后,他提到在留任期间,自己将有几年的闲暇时间来从事诗歌创作,这既是对自身工作的期待,也是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整体来看,这首诗体现了陈傅良作为地方官的亲民情怀和文人墨客的责任感,以及他对农事和文学的双重热爱。
龙见举常雩,为农祈雨泽。
匪故必躬亲,穹坛奠苍璧。
受福志敢希,勤民心实剧。
自我肇元祀,率际望霖迫。
去年实厚幸,今春足三白。
迩日每作风,炎燥虞伤麦。
圆灵锡佳贶,甘膏沛一夕。
饼饵香应期,禾黍生皆勃。
屈指数年中,如兹曾几值。
孰谓予过忧,予忧未虚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