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低天重,银海无声千顷冻。
一抹炊烟,凝在疏林小市边。
诗情跌宕,何必灞桥驴背上。
乘兴来游,更著蓑衣唤钓舟。
云低天重,银海无声千顷冻。
一抹炊烟,凝在疏林小市边。
诗情跌宕,何必灞桥驴背上。
乘兴来游,更著蓑衣唤钓舟。
这首《减字木兰花三首(其三)》由清代诗人项鸿祚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
首句“云低天重,银海无声千顷冻”以“云低天重”营造出一种厚重而深邃的氛围,紧接着“银海无声千顷冻”则将读者带入一片静谧的冰雪世界,仿佛能听到大地的呼吸,感受到冬日的寂静与寒冷。这样的开篇便为整首词奠定了清冷而深远的基调。
“一抹炊烟,凝在疏林小市边”一句,笔锋一转,描绘出一幅温暖而生动的生活场景。一抹炊烟在疏林间缓缓升起,与远处的雪景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生活的烟火气,又增添了几分温馨与希望。这炊烟不仅连接了人间与自然,也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让读者在静谧的冬日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温暖。
接下来,“诗情跌宕,何必灞桥驴背上。乘兴来游,更著蓑衣唤钓舟”四句,诗人以自己为例,表达了对自由与诗意生活的向往。无论是骑驴过桥的古典形象,还是身着蓑衣、手持钓竿的渔翁形象,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对闲适生活的热爱。这种对生活态度的表达,既是对传统文人雅趣的传承,也是对现代人内心深处对简单、纯粹生活的向往。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在静谧的冬日背景下,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捕捉到了生活的瞬间美,使读者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自然的壮丽,又能体会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东方谈十洲,尚子怀五岳。
玄览岂不遐,浮踪竟安泊。
伊余实蹇劣,禀赋孱且弱。
迟回三十年,强半客京洛。
风沙蔽颜面,神明日凋落。
虽窃文苑声,未睹寰中乐。
朅来卧一丘,晨昏课耕凿。
卜居邻莽苍,筑室事恬漠。
轩窗不盈丈,周遭艺兰若。
游目惟图书,怡神匪丹雘。
时援白雪琴,三弄对猿鹤。
泠泠众山响,一一度林薄。
五鼎非我荣,万钟亦奚乐。
达哉宗炳言,先民有遗矱。
敝庐亦何有,有稼复有萱。
旭日丽遥岑,清风濯林园。
问寝趣庭帏,进膳列芳鲜。
虽无黻冕贵,彩服欢慈颜。
板舆历高台,丝竹罗长筵。
踟蹰禽鸟声,映荫林木繁。
俯仰中所欲,百岁聊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