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来雅兴在秋山,说着登山便解颜。
抚景可堪逢九日,庇身何必更千间。
欺风白帽频频整,待雨黄花故故悭。
不是羽书初罢警,相从那得有馀閒。
年来雅兴在秋山,说着登山便解颜。
抚景可堪逢九日,庇身何必更千间。
欺风白帽频频整,待雨黄花故故悭。
不是羽书初罢警,相从那得有馀閒。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达在重阳节时登高望远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首联“年来雅兴在秋山,说着登山便解颜”,开篇点题,说明诗人多年来对登山赏秋有着浓厚的兴趣,一提到登山,脸上便洋溢出喜悦之情。这里通过“雅兴”二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品味和热爱。
颔联“抚景可堪逢九日,庇身何必更千间”,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珍视与对物质生活的淡泊态度。九日即重阳节,诗人感慨于这美好的时节,却不必追求豪华的住所来庇护身心,体现了他崇尚简朴生活的哲学思想。
颈联“欺风白帽频频整,待雨黄花故故悭”,生动描绘了诗人登山时的动作和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白帽被风吹动,诗人不时整理,而面对即将到来的雨水,黄花似乎故意吝啬绽放,这些细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敏感和亲近感。
尾联“不是羽书初罢警,相从那得有馀閒”,以“羽书”比喻紧急军情,暗示诗人过去曾有过忙碌的生活,如今军警警报解除,才有闲暇时间与朋友相聚,享受宁静的时光。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平静生活的渴望和对过往忙碌岁月的释然。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重阳节登山赏景的经历,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简朴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平静生活的向往,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富有画面感。
数子皆故人,一时吏宛叶。
经年总不见,书札徒满箧。
斜日半空庭,旋风走梨叶。
去君千里地,言笑何时接。
兵马守西山,中国非得计。
不知何代策,空使蜀人弊。
八州崖谷深,千里云雪闭。
泉浇阁道滑,水冻绳桥脆。
战士常苦饥,糗粮不相继。
胡兵犹不归,空山积年岁。
儒生识损益,言事皆审谛。
狄子幕府郎,有谋必康济。
胸中悬明镜,照耀无巨细。
莫辞冒险艰,可以裨节制。
相思江楼夕,愁见月澄霁。
丞相百僚长,两朝居此官。
成功云雷际,翊圣天地安。
不矜南宫贵,只向东山看。
宅占凤城胜,窗中云岭宽。
午时松轩夕,六月藤斋寒。
玉珮罥女萝,金印耀牡丹。
山蝉上衣桁,野鼠缘药盘。
有时披道书,竟日不著冠。
幸得趋省闱,常欣在门阑。
何当复持衡,短翮期风抟。
当官接闲暇,暂得归林泉。
百里路不宿,两乡山复连。
夜深露湿簟,月出风惊蝉。
且尽主人酒,为君从醉眠。
汉水天一色,寺楼波底看。
钟鸣长空夕,月出孤舟寒。
映酒见山火,隔帘闻夜滩。
紫鳞掣芳饵,红烛然金盘。
良友兴正惬,胜游情未阑。
此中堪倒载,须尽主人欢。
不谢古名将,吾知徐太常。
年才三十馀,勇冠西南方。
顷曾策匹马,独出持两枪。
虏骑无数来,见君不敢当。
汉将小卫霍,蜀将凌关张。
卿月益清澄,将星转光芒。
复居少城北,遥对岷山阳。
车马日盈门,宾客常满堂。
曲池荫高树,小径穿丛篁。
江鸟飞入帘,山云来到床。
题诗芭蕉滑,封酒棕花香。
诸将射猎时,君在翰墨场。
圣主赏勋业,边城最辉光。
与我情绸缪,相知久芬芳。
忽作万里别,东归三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