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枫下。潇湘夜。横披省见王维画。画无声。惨经营。
何如幻我,清寒此道行。马头风急催行色。
疑是山灵嫌俗客。钓鱼矶。绿蓑衣。
有人坐弄,沧浪犹未归。
丹枫下。潇湘夜。横披省见王维画。画无声。惨经营。
何如幻我,清寒此道行。马头风急催行色。
疑是山灵嫌俗客。钓鱼矶。绿蓑衣。
有人坐弄,沧浪犹未归。
这首《梅花引》(其二)由金代诗人王特起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夜晚在潇湘河畔,枫叶与山水交织的静谧画面。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感慨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丹枫下。潇湘夜。” 开篇即以“丹枫”点明季节,枫叶的红色在夜晚的背景下更加鲜明,营造出一种深秋的氛围。“潇湘夜”则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宁静与神秘,将读者带入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
“横披省见王维画。” 这一句巧妙地将现实与艺术相融合,仿佛诗人眼前的景象就是王维笔下的山水画,既是对王维艺术成就的赞美,也是对眼前景色美的肯定。
“画无声。惨经营。” 这里通过对比,强调了自然景观的静默与内在的力量,即使没有声音,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与思考。
“何如幻我,清寒此道行。” 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中行走,心灵得到了净化,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
“马头风急催行色。” 风景之美与行旅之急形成对比,马蹄声与风声交织,既表现了旅途的匆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对自由与宁静的渴望。
“疑是山灵嫌俗客。” 这一句充满了哲思,诗人似乎在质疑山林是否因为自己的世俗身份而不欢迎自己,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邃思考。
“钓鱼矶。绿蓑衣。” “钓鱼矶”点出了活动场景,而“绿蓑衣”的形象则让人联想到渔夫的形象,预示着隐逸生活的可能。
“有人坐弄,沧浪犹未归。” 最后两句描绘了一个在河边垂钓的人,他似乎在享受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但又似乎在等待着什么,这种矛盾的情绪,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内心的挣扎。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深入挖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探索,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素秋迥,见说棕鞋布袜休更理。
叹故人江表,廿年客路,登临空费。
记雁边鸥际,高吟白日哀湍委。
送倦眼何处,可洒看花晶泪。向黄尘底。
自嗟卑、惭老狂朋,漫问平居,知甚兴味。
无端怨阔恩疏,恁分明、旧时牛李。
似而今、都燕雀依林,艅艎去水。
倘协东篱,约簪霜来共憔悴。
西风瑟瑟又重阳。抚景感苍凉。
故堆丛菊山层叠,把秋色、装点春光。
得伴花吟,纵无客饮,相对亦徜徉。
莫嫌清瘦自能香。老圃几经霜。
不趋炎热偏趋冷,年来也、一样心肠。
晚节同坚,孤芳独赏,有骨傲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