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历霜天外,宵来有雁鸿。
树声风自北,池影月方中。
良会复能再,清尊况不空。
登台望星彩,神剑为谁雄。
寂历霜天外,宵来有雁鸿。
树声风自北,池影月方中。
良会复能再,清尊况不空。
登台望星彩,神剑为谁雄。
这首诗描绘了月夜下的宁静与深邃,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秋夜图景。首联“寂历霜天外,宵来有雁鸿”以“寂历”二字开篇,营造出一种孤寂而清冷的氛围,霜天与雁鸿的景象相映成趣,既展现了季节的更替,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颔联“树声风自北,池影月方中”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静谧,风吹过树梢的声音,与月光在池水中的倒影相互映照,构成了一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画面,体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
颈联“良会复能再,清尊况不空”转而表达对相聚时光的珍惜与期待,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都蕴含着对美好时刻的渴望与珍惜。尾联“登台望星彩,神剑为谁雄”则将思绪引向更深远之处,登高望远,仰视星空,似乎在寻找某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真理或力量,神剑的意象在此处象征着某种理想或追求,其“为谁雄”的疑问,表达了诗人对于自我价值与目标的探索与追问。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以及内心世界深刻而独特的感悟,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
谁穿石窦彻瑶空,绝胜吾儒一亩宫。
纵使风云来蔽塞,此心原自与天通。
湘中应中古道场,复有峨眉道人住。
昔日三生藏里来,今朝十二峰前去。
杖锡飘然别故人,笑望梅花理征路。
我曾问公五宗派,电扫群生小见解。
直指万法无尽身,坐觉灵光满沙界。
辨舌横放倾天河,峥嵘整顿禅宗坏。
吁嗟我生在儒门,儒门大业无人论。
滔滔姑想天之下,衣冠满目如云屯。
焚香再拜愿圣主,一统三教清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