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雁去云疾,东风向帝畿。
花时离楚塞,雪尽到金微。
兄弟江南别,烽烟河朔归。
高楼有思妇,一为寄春衣。
征雁去云疾,东风向帝畿。
花时离楚塞,雪尽到金微。
兄弟江南别,烽烟河朔归。
高楼有思妇,一为寄春衣。
这首《春雁》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描绘了春天里大雁北迁的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思乡之情。
首句“征雁去云疾”,以“征雁”开篇,形象地描绘了大雁在天空中快速南飞的情景,展现了雁群的动态美。“去云疾”三字,既表现了雁群飞行速度之快,也暗示了时间的紧迫与季节的更替。
次句“东风向帝畿”,转而描述了春风拂面,吹向京城的景象,寓意着春天的到来和生机的复苏。这里,“帝畿”泛指京城或国家的核心区域,通过东风的吹拂,将春天的气息带入了这片象征权力与文明的中心地带。
接着,“花时离楚塞,雪尽到金微”两句,进一步展开画面。前一句“花时离楚塞”,描绘了大雁在繁花盛开之时离开南方的楚地,寓意着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后一句“雪尽到金微”,则展示了大雁穿越冰雪覆盖的北方地区,最终到达金微山一带,体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生命的坚韧。
“兄弟江南别,烽烟河朔归”两句,情感转向个人层面,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这两句通过对比江南与河朔两地的景象,以及兄弟间的分别与重逢,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最后,“高楼有思妇,一为寄春衣”一句,点明了主题——思妇的思念。在高楼上,一位思妇正为远方的亲人准备春衣,寄托着她对亲人的关爱与思念。这一细节不仅深化了主题,也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细腻丰富,充满了人情味。
综上所述,《春雁》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色,还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情思念,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交织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