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此物用筵篿,浸润膏油节愈坚。
倒影每来书卷上,尽心长向酒樽前。
搔头已逼穷年景,举手能成不夜天。
想像流光端可比,只从暗里自推迁。
儒家此物用筵篿,浸润膏油节愈坚。
倒影每来书卷上,尽心长向酒樽前。
搔头已逼穷年景,举手能成不夜天。
想像流光端可比,只从暗里自推迁。
这首元代凌云翰的《拟赋桃灯杖(其四)》描绘了一种儒家文化中的物品——桃灯杖,它在宴席上被使用,经过油脂的浸润,显得更加坚韧。它的倒影常映照在书卷上,象征着知识与文化的传承,而它的存在也常常伴随着饮酒,寓意着生活的乐趣和对学问的敬重。诗人通过“搔头已逼穷年景”表达时光匆匆,岁月易逝,而“举手能成不夜天”则展现了桃灯杖带来的光明和希望,即使在黑夜中也能照亮前行之路。最后,诗人将流逝的光阴比喻为流动的光芒,暗示着时间的悄无声息却又不可阻挡,人们只能在内心深处感受其变迁。整首诗寓教于乐,富有哲理。
转眼乾坤旧。忆当年、兵戈戎马,秋风回首。
十万胡儿来牧草,旧向中原驱走。
莽归迹、都成鸟兽。
剩者前王抔土在,付遗民、凭吊伤怀否。
长江险,险何有。石头城外论功咎。
枉传说、龙蟠虎踞,地存人朽。纵有英雄能创业,■■■■■■。
奈后来、豚犬谁守。
想见我侪啼哭处,剧悲歌、肝胆应如斗。
心头血,杯中酒。
开到樱花春色贱。不放春归,早是春过半。
看看绿阴沉酒盏。家家人醉离春宴。
往岁春情扃水殿。又见梅花,莫道春还浅。
我已归心牵柳线。牵情更过江南岸。
晴空夜澈。洗片云影净,千里如雪。
几度商量,招取幽人,开帘共伫明月。
何期觌面黄昏后,竟一笑、花前相挈。
引壶觞、劝与深斟,且倚嫩寒瑶闼。
偏是才情款款,素娥也解意,光满忘缺。
漏永香沉,唤起茶声,为和冰弦清绝。
人生几得闲吟侣,那小聚、晓窗还别。
约与君、携手霜晨,看菊东篱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