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计风尘思不群,儒林艺苑自清芬。
脱身薄尉高书记,馀事丹青郑广文。
瀛海鸳鸿知彩笔,炎州榱桷待云斤。
试从都讲观三鳣,却上凌烟写异勋。
随计风尘思不群,儒林艺苑自清芬。
脱身薄尉高书记,馀事丹青郑广文。
瀛海鸳鸿知彩笔,炎州榱桷待云斤。
试从都讲观三鳣,却上凌烟写异勋。
此诗《赠写真高司训之任滇南》由明代诗人张泰所作,通过对高司训的赞美,展现了其在艺术与学问上的卓越成就。
首联“随计风尘思不群,儒林艺苑自清芬”,以“随计风尘”描绘了高司训在世俗中追求卓越的精神,而“儒林艺苑自清芬”则赞扬他在学术与艺术领域散发出的独特魅力,两者相辅相成,凸显了其人格的高尚与才华的出众。
颔联“脱身薄尉高书记,馀事丹青郑广文”,通过对比高司训与郑广文,进一步强调了高司训在官场与艺术两方面的非凡才能。这里,“薄尉”指低级官职,与“高书记”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高司训在官场的超然地位;“馀事丹青”则表明他将绘画视为业余爱好,却依然能展现出大师级别的技艺。
颈联“瀛海鸳鸿知彩笔,炎州榱桷待云斤”,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高司训的才华比作能够绘制美丽画卷的彩笔,以及等待雕刻精美建筑的云斤(一种雕刻工具),形象地表达了他对艺术创作的精湛技艺和对作品的期待。
尾联“试从都讲观三鳣,却上凌烟写异勋”,以“都讲”(古代官职)和“凌烟阁”(古代表彰功臣的场所)为背景,暗示高司训不仅在学术上有深厚的造诣,其艺术成就也足以载入史册,成为后世敬仰的典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高司训个人品质、艺术成就及社会贡献的赞美,展现了其在明代文化界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其高度评价与深切敬意。
冷烟残水山阴道,家家拥门黄叶。
故里鱼肥,初寒雁落,孤艇将归时节。
江南恨节。
问还与何人,共歌新阕。
换尽秋芳,想渠西子更愁绝。
当时无限旧事,叹繁华似梦,如今休说。
短褐临流,幽怀倚石,山色重逢都别。
江云冻结。
算只有梅花,尚堪攀折。
寄取相思,一枝和夜雪。
洗芳林、夜来风雨。
匆匆还送春去。
方才送得春归了,那又送君南浦。
君听取。
怕此承、春归也过吴中路。
君行到处。
便快折湖边,千条翠柳,为我系春住。
春还住。
休索吟春伴侣。
残花今已尘土。
姑苏台下烟波远,西子近来何许。
能唤否。
又恐怕、残春到了无凭据。
烦君妙语。
更为我将春,连花带柳,写入翠笺句。
驼褐轻装,狨鞯小队,冰河夜渡流澌。
朔雪平沙,飞花乱拂蛾眉。
琵琶已是凄凉调,更赋情、不比当时。
想如今,人在龙庭,初劝金卮。
一枝芳信应难寄,向山边水际,独抱相思。
江雁孤回,天涯人自归迟。
归来依旧秦淮碧,问此愁、还有谁知。
对东风,空似垂杨,零乱千丝。
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
讯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
红瓷候火,还乍识、冰环玉指。
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
几回殢娇半醉。
翦春灯、夜寒花碎。
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
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樽前旧风味。
谩余熏,空篝素被。
柳外碧连天,漾翠纹渐平,低蘸云影。
应是雪初消,巴山路、蛾眉乍窥清镜。
绿痕无际,几番漂荡江南恨。
弄波素袜知甚处,空把落红流尽。
何时橘里莼乡,泛一舸翩翩,东风归兴。
孤梦绕沧浪,苹花岸、漠漠雨昏烟暝。
连筒接缕,故溪深掩柴门静。
只愁双燕衔芳去,拂破蓝光千顷。
斜阳明薄暮,暗雨霁凉秋。
弱云狼藉,晚来风起,席卷更无留。
天外老蟾高挂,皎皎寒光照水,金璧共沈浮。
宾主一时杰,倾动庾公楼。
渡银汉,漙玉露,势欲流。
不妨吟赏,坐拥红袖舞还讴。
暗祝今宵素魄,助我清才逸气,稳步上瀛洲。
欲识瀛洲路,雄据六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