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亦将贫对乐,只因人苦处贫难。
苟非天理能攘敌,只向私心重处安。
夫子亦将贫对乐,只因人苦处贫难。
苟非天理能攘敌,只向私心重处安。
这首诗《训蒙绝句·乐在其中》由宋代学者朱熹所作,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教育理念。
首句“夫子亦将贫对乐”,以孔子为例,说明即使在贫困中也能找到快乐,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物质与精神追求的平衡态度。孔子作为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言行常被后世引为典范,此句借孔子之口,强调了精神层面的富足可以超越物质的匮乏。
次句“只因人苦处贫难”,进一步阐述了在苦难与贫困中寻找快乐的不易。这句话揭示了人性在面对逆境时的复杂心理,即人们往往难以在痛苦中寻得真正的快乐,这需要一种超脱于物质困苦的精神力量。
第三句“苟非天理能攘敌”,指出如果遵循自然法则(天理)行事,就能够抵御外来的困难与挑战。这里的“攘敌”既可理解为对抗外在的敌人或困难,也可视为克服内心的欲望与私心,强调了遵循道德与理性的重要性。
最后一句“只向私心重处安”,则告诫人们应警惕并克服内心的私欲,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这句话强调了个人修养与道德自律对于个人幸福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探讨了在逆境中寻求快乐、遵循天理、克服私欲等人生哲学问题,展现了朱熹对于教育与道德修养的深刻思考。
危冈下千仞,势峭若趋重。
篮舆苦倒悬,前颈承后踵。
临崖步始转,倚壁肩更耸。
吾身在中央,宕飏挂枝蛹。
群峰叠巨浪,碧海莽莽涌。
揽远尽众观,出险有余恐。
须臾历夷坦,轻捷快推拥。
就下抑何易,怦怦使心竦。
广厦须大木,偏弦难独张。
翰林育才地,澄怀玉为堂。
林木湛清华,池荷生暗香。
员峤多仙人,云鹤方高翔。
明霞招我餐,出郭航酒浆。
尘缨此暂濯,心与水月凉。
老儒抱琴来,慨然弹清商。
仿佛听颍师,浮云忽飞扬。
岁晏人事艰,百货日翔贵。
今宵一斗春,君向谁家贳。
城中十日雪,流民冻俱毙。
即此觞豆微,了却数口费。
粤南早疮痍,江东又烽燧。
假君席前箸,请君画大计。
勿谓食肉鄙,建竖本不易。
油镫冻虚壁,朔风吼平地。
已矣复何言,浩歌径成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