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水咽。千秋绕台址,翠波如缬。
阿瞒穗帐,当时徒设。
疑冢都非葬地,问西陵、何处藏骨。哀歌彻。
几多香泪,滴残空穴。若果髯孙雄杰。
约刘郎、连兵撇捩。破邺城、登台一醉,方成宏烈。
痴绝。争荆楚,遂致吴蜀,前盟虚结。两分裂。
铜雀高栖汉月。
漳水咽。千秋绕台址,翠波如缬。
阿瞒穗帐,当时徒设。
疑冢都非葬地,问西陵、何处藏骨。哀歌彻。
几多香泪,滴残空穴。若果髯孙雄杰。
约刘郎、连兵撇捩。破邺城、登台一醉,方成宏烈。
痴绝。争荆楚,遂致吴蜀,前盟虚结。两分裂。
铜雀高栖汉月。
这首《玉京秋》是清代词人王时翔所作,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描绘了三国时期曹操及其后裔的故事。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情感与命运。
“漳水咽”,开篇即以漳水的呜咽之声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氛围,暗示着故事的沉重与哀伤。“千秋绕台址,翠波如缬”,描绘了环绕着曹魏台址的漳水,碧绿的波浪如同精美的丝带,既美丽又令人感伤,预示着历史的长河中,英雄的遗迹虽在,但繁华已逝。
“阿瞒穗帐,当时徒设”一句,提到曹操(阿瞒)的营帐,虽曾辉煌一时,如今却徒留空壳,暗喻英雄虽有雄图大略,但终归无法逃脱历史的轮回。
“疑冢都非葬地,问西陵、何处藏骨”,进一步探讨曹操的真实墓地问题,表达了对历史真相的探寻与对英雄命运的感慨。曹操生前曾留下疑冢之谜,后人难以确知其真正的安息之地,这不仅是对曹操个人命运的隐喻,也反映了历史真相往往被掩盖或模糊的现实。
“哀歌彻。几多香泪,滴残空穴”,通过哀歌与泪水的描写,表现了人们对英雄逝去的哀悼之情,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无奈与感伤。
“若果髯孙雄杰。约刘郎、连兵撇捩”,转而提及曹操的孙子曹丕(髯孙),他与刘备(刘郎)联合攻打邺城,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一情节体现了历史上的重要战役,同时也暗示了英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破邺城、登台一醉,方成宏烈”,描述了曹丕攻破邺城后的庆祝场景,通过“一醉”展现了英雄豪情与胜利的喜悦,同时也预示了宏大的历史功绩。
“痴绝。争荆楚,遂致吴蜀,前盟虚结”,指出曹操及其后裔在争夺荆州、楚地的过程中,未能实现与吴蜀两国的真正联盟,前盟最终成为泡影,揭示了历史上的政治联盟往往因利益冲突而破裂。
“两分裂。铜雀高栖汉月”,最后以铜雀台的景象结束,铜雀台是曹操的行宫,高耸于月光之下,象征着英雄的辉煌与孤独,同时也暗示了历史的终结与新的开始。
整首词通过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描绘,展现了英雄的辉煌与悲剧,以及历史的复杂与深远影响,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我昔见德翁,其人直且温。
共知怀抱清,宜使乡党尊。
竟无蒲轮召,遂葬蒿里园。
张子极季发,乃是外诸孙。
谨厚甚似之,好修仍寡言。
功名在少壮,简编勤讨论。
剩观书连屋,愿闻策临轩。
方起宁氏宅,再兴文纪门。
柳边放船试南风,扬溪荷花能艳红。
一川云锦步不尽,我舟正在繁香中。
午天无云青脉脉,枕舷哀歌醉脱帻。
更将绿叶穿碧筒,欲臣屈卮奴太白。
风前一笑玉麈横,蜻蜓侧翅潜鱼惊。
骑马贵人多内热,此欢勿语长安城。
须臾客醉船亦醉,信流一抹西村外。
翁媪负墙樵牧奔,拾薪供茶初不记。
还家鼻息撼四邻,阆风接梦疑非真。
清游何时记三人,臞庵与弟拙乡陈。
迎面宾鸿去未多,揽袪官柳不胜拖。
还家定笑扊扅曲,上水初听欸乃歌。
浊酒过邻通问讯,青灯语夜惬平和。
机云也有谋东日,可解沧浪理钓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