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眉耳到颐,剃发雪霏霏。
面壁不知岁,栽松大几围。
谈空三世事,传法六朝衣。
振锡南天遍,西方只履归。
庞眉耳到颐,剃发雪霏霏。
面壁不知岁,栽松大几围。
谈空三世事,传法六朝衣。
振锡南天遍,西方只履归。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迈僧人的形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修行的坚定与内心的宁静。
首句“庞眉耳到颐,剃发雪霏霏”,以“庞眉”形容老人的眉毛浓密,几乎垂至下巴,而“剃发雪霏霏”则描绘了老人光头如雪,白发稀疏,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僧人的外貌特征。
接着,“面壁不知岁,栽松大几围”两句,通过“面壁”这一佛教修行方式,表现了僧人长时间的静坐修行,岁月流逝而不觉。同时,“栽松大几围”则暗示了时间之长,松树已长得粗壮,侧面烘托出僧人修行的持久与坚定。
“谈空三世事,传法六朝衣”两句,进一步揭示了僧人的身份与修为。他谈论的是佛教中的空性理论,涉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显示了深厚的佛学造诣;“传法六朝衣”则表明他传承佛法,如同古代六朝时期的僧侣一样,肩负着传播教义的责任。
最后,“振锡南天遍,西方只履归”两句,描述了僧人行脚四方,足迹遍及南天,最终回归西方净土,象征着他的修行达到了圆满的境界,实现了心灵的解脱与归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一位老僧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佛教修行者的生活状态、内心世界以及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充满了哲思与禅意。
锦衣将军燕蓟郎,面围红玉颜清扬。
全家旧住双阙旁,一门诸父皆周行。
阿翁昔日事先皇,金戈日侍殿东厢,一日不见回清光。
将军后出亦堂堂,韬钤间续诗书香。
十三学书临硬黄,十五百步穿垂杨。
二十辞家宦南国,已觉万里前无当。
圣人南面驭八荒,风尘不动塞草长。
将军功业何所见,可惜龙剑明秋霜。
龙剑明霜龙不如,莲花凿镂金蟠挐,但令不试慎勿疏。
君不见金张之子世宿卫江东,虽好岂是将军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