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中鲜香起,犹觉春有馀。
岂谓众芳歇,而乃自发舒。
温风拂波软,朗日明林虚。
盘盂作态度,翡翠为襟裾。
一枝已恼我,满栏无奈渠。
偶尔著醉目,何碍幽人居。
庭中鲜香起,犹觉春有馀。
岂谓众芳歇,而乃自发舒。
温风拂波软,朗日明林虚。
盘盂作态度,翡翠为襟裾。
一枝已恼我,满栏无奈渠。
偶尔著醉目,何碍幽人居。
这首诗描绘了庭院中芍药盛开的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芍药的美丽与生机。诗中“庭中鲜香起,犹觉春有馀”开篇即点出芍药散发的香气,仿佛春天的气息并未完全消散,营造了一种春意未尽的氛围。接着,“岂谓众芳歇,而乃自发舒”一句转折,指出在百花凋零之时,芍药却独自绽放,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温风拂波软,朗日明林虚”描绘了温和的春风轻拂水面,阳光照耀下的树林显得空灵而明亮,为芍药的生长提供了宜人的环境。接下来,“盘盂作态度,翡翠为襟裾”运用比喻手法,将芍药的姿态比作盘盂,其叶如翡翠般翠绿,生动地展现了芍药的形态之美。
“一枝已恼我,满栏无奈渠”表达了诗人对芍药的喜爱之情,即使是一枝独秀也足以让人心动,满栏的芍药更是令人陶醉,无法抗拒其魅力。“偶尔著醉目,何碍幽人居”则体现了诗人欣赏芍药时的愉悦心情,即使身处幽静之地,也能感受到这份美好带来的满足与快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芍药盛开场景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芍药的美丽与生命力,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赞美,以及在自然美景中的心灵寄托。
褭褭春幡,恰十日、又逢元夕。
人正在、景清堂上,金樽娱客。
蜡炬红摇花外竹,宝香清透边石。
听儿童、父老说青原,东风国。
平易政,人皆悦。
真实念,天知得。
想旌旗一路,又添春色。
满眼变成金色界,举头身近琼楼月。
问明年、何处著鳌山,蓬莱北。
祷雨文昌,只全靠、心香一瓣。
才信宿,沛然膏泽,来从方寸。
早稻含风香旖旎,晚秧饱水青。
问螺江、恰见线来流,今平岸。
君作事,看天面。
天有眼,从君愿。
信瑞莲芝草,几曾虚献。
此雨千金无买处,丰年饱吃君侯饭。
管酿成、春酒上公堂,人人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