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烟野水接长林,喜见高人有远心。
仙舫不妨时到岸,佛楼犹可晚供吟。
清泉白石知何世,翠竹黄花意亦深。
坐久西峰明月上,共论钟磬已沉沉。
苍烟野水接长林,喜见高人有远心。
仙舫不妨时到岸,佛楼犹可晚供吟。
清泉白石知何世,翠竹黄花意亦深。
坐久西峰明月上,共论钟磬已沉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山中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境。首句“苍烟野水接长林”,以苍茫的烟雾、潺潺的流水和绵延的树林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悠远而神秘的氛围。接着,“喜见高人有远心”一句,点明了诗中的主角——一位具有超凡脱俗之志的高士,他的存在为这静谧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
“仙舫不妨时到岸,佛楼犹可晚供吟”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高士与自然的互动,无论是乘坐仙舟偶尔停靠岸边,还是在佛楼中吟诵诗句至夜深,都体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内心的自由。接下来,“清泉白石知何世,翠竹黄花意亦深”则将目光转向自然界的细节,清泉、白石、翠竹、黄花,每一处景致都蕴含着深厚的意义,仿佛是自然界的灵魂所在。
最后,“坐久西峰明月上,共论钟磬已沉沉”将时间推向夜晚,月亮升起,钟磬声悠扬,诗人与高士在月光下共话人生,心灵相通,达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深刻揭示,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以及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檐敲碎玉。伴射窗冷雨,来警孤宿。
逆旅光阴,拌著无聊,中宵簟卷蕲竹。
杨琼一去音书杳,怅路绝、关山南北。
甚绣衾、一例禁寒,太息拥衾人独。还怕千林万树。
几行雁阵起,凋尽芜绿。
一点痴心,欲待秋风,检点江干茅屋。
何时却共西窗下,细得诉、别离衷曲。
忍只将、无益相思,写入小词笺幅。
倚房栊。悄然凝伫,从头细数欢悰。
叹楚岸遗□杂佩,洛川神遇惊鸿。尽归赋中。
歌筵曾此相逢。暗掷微波轻倩,旋听密语惺忪。
怎自逐、长安道旁车马,燕钗分破,凤箫凄哽。
今来绣户,铜环静掩,尘床瑶瑟都空。
笑春风、桃花尚余数丛。
镫花吐。
怪佳占、宵来频见,果是音尘,相接朋簪欢聚。
曲径来寻静石,草引幽步。况比兰亭多茂竹。
爱清阴茅斋,正当佳处。乳瓯举。
动隐隐瓶笙,茶烟微缕。还羡风神玉映,闲挥尘麈。
怎向飙轮激电,再三催去。
渐蓝凝眺回就枕,纸窗畔、绕枝怕有鹃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