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名毕竟耳边风,梦入巢由事一空。
贫窭未能防鬼笑,悲哀端更遇途穷。
胡沙十月惊弦雁,水国三年食蓼虫。
得似此身无好味,病馀明日即衰翁。
虚名毕竟耳边风,梦入巢由事一空。
贫窭未能防鬼笑,悲哀端更遇途穷。
胡沙十月惊弦雁,水国三年食蓼虫。
得似此身无好味,病馀明日即衰翁。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李新的作品,名为《病中二首》(其一)。从艺术风格上看,这首诗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在疾病中的苦闷心境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虚名毕竟耳边风,梦入巢由事一空。”这两句通过比喻手法,表明世间的名誉如同耳边的风,转瞬即逝;而往日的繁华好梦,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化为乌有。这反映了诗人对虚幻的物质和精神追求的失望。
“贫窭未能防鬼笑,悲哀端更遇途穷。”这里,“贫窭”指的是生活中的困顿局面,而“鬼笑”则隐喻着命运的嘲讽。诗人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命运的无常,同时也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悲哀和无奈。
“胡沙十月惊弦雁,水国三年食蓼虫。”这两句描绘了一种荒凉萧瑟的景象。“胡沙”、“惊弦雁”形容战乱频仍,“水国”、“食蓼虫”则暗示着生活在边塞地区的艰难和贫瘠。通过这些意象,诗人传达了对战争与贫困的深刻体验。
“得似此身无好味,病馀明日即衰翁。”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身体健康的渴望,以及在疾病缠绵中对美好事物的淡漠。同时,“明日即衰翁”则是对生命易逝、人生无常的一种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差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在痛苦与绝望中的自我超越,以及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它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叹息,也是对整个时代背景下人性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