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仓皇日,群雄笑腐儒。
论应齐物远,辞共楚山孤。
白发春同长,苍生困未苏。
花间尊酒满,何用哭穷途。
戎马仓皇日,群雄笑腐儒。
论应齐物远,辞共楚山孤。
白发春同长,苍生困未苏。
花间尊酒满,何用哭穷途。
这首诗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乱世中群雄并起、儒士失色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忧虑与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首联“戎马仓皇日,群雄笑腐儒”,开篇即点明了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群雄在乱世中崛起,而儒士却显得无力和落寞,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出社会秩序的混乱与道德价值的缺失。
颔联“论应齐物远,辞共楚山孤”,进一步深化主题。诗人认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谈论哲学问题应当超越眼前琐事,追求更为深远的意义;而辞章则如同楚山一般,虽孤独但自成一格,暗示了在乱世中保持独立思考与坚守自我价值的重要性。
颈联“白发春同长,苍生困未苏”,将个人的衰老与国家的困境相联系,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注。诗人感叹岁月无情,白发生长,而百姓的困苦却仍未得到缓解,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底层民众疾苦的同情与忧虑。
尾联“花间尊酒满,何用哭穷途”,以酒宴的场景反衬出内心的悲凉。在花间的宴会上,杯中酒满,但诗人却无法掩饰内心的痛苦,无法真正享受片刻的欢愉,这反映了诗人面对社会不公和个人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与悲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深刻揭示了乱世中个体与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洛城三五夜,天子万年春。
綵仗移双阙,琼筵会九宾。
舞成苍颉字,灯作法王轮。
不觉东方日,遥垂御藻新。
珍果出西域,移根到北方。
昔年随汉使,今日寄梁王。
上相芳缄至,行台绮席张。
鱼鳞含宿润,马乳带残霜。
染指铅粉腻,满喉甘露香。
酝成十日酒,味敌五云浆。
咀嚼停金盏,称嗟响画堂。
惭非末至客,不得一枝尝。
看画长廊遍,寻僧一径幽。
小池兼鹤净,古木带蝉秋。
客至茶烟起,禽归讲席收。
浮杯明日去,相望水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