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亲情有底欢,疏篱茅舍两三间。
尚怜作者千年调,那肯分人一半山。
安得意如张翰适,凭谁放取浩然还。
得君斗酒须防客,不怕重门更著关。
握手亲情有底欢,疏篱茅舍两三间。
尚怜作者千年调,那肯分人一半山。
安得意如张翰适,凭谁放取浩然还。
得君斗酒须防客,不怕重门更著关。
这首诗《宿村舍(其二)》由金末元初时期的诗人李俊民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生活的温馨与宁静,以及诗人对自由与归隐的向往。
首句“握手亲情有底欢”,开篇即以亲切的场景引入,诗人与亲朋好友相聚,那份源自心底的欢愉溢于言表。接下来,“疏篱茅舍两三间”描绘了一幅简朴而和谐的乡村画面,几间朴素的房屋围绕着稀疏的篱笆,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氛围。
“尚怜作者千年调,那肯分人一半山。”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情感的敬仰,同时也流露出不愿与他人分享自己内心深处的追求和梦想的坚定态度。这里的“千年调”指的是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文学作品,而“一半山”则可能象征着诗人的理想或志向,不愿意轻易与他人共享。
“安得意如张翰适,凭谁放取浩然还。”这里引用了晋代文学家张翰的故事,张翰因秋风起而思故乡,辞官归隐。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的归隐之意,渴望像张翰一样,找到心灵的归宿,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然而,“凭谁放取浩然还”一句又透露出一丝无奈和矛盾,似乎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这样的理想。
最后,“得君斗酒须防客,不怕重门更著关。”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惜和对于孤独的接纳。在享受与朋友相聚的欢乐时,诗人提醒自己要警惕外来的打扰;而在独处时,他并不害怕关闭心门,展现出一种独立而自足的心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乡村生活的细腻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友情以及内心世界的独特感悟,以及对自由与归隐的向往。
亲朋关河阔,一岁几合并。
回思十载我,大半短长亭。
我发日已白,我心日以惊。
尚喜淡泊资,于世少经营。
五日过三县,山川知我情。
吟诗自娱悦,俗子徒我评。
忆我会心友,与我同死生。
取我尘化衣,濯我沧浪清。
我归已数日,我友各有行。
百川我友朋,五岳我弟兄。
我酒难独饮,我怀谁与倾。
今夕我中秋,我自看月明。
招得榴花共一觞,艾人笑杀老夫狂。
子兰赤口禳何益,正则红船看不妨。
团粽明朝便无味,菖蒲今日么生香。
一生幸免春端帖,可遣渔歌谱大章。
春日行郊坰,南风初唱予。
相携出城郭,著意买江湖。
句好从儿觅,杯乾任客呼。
长年足诗酒,此外复何须。
七个圈儿为岁数,年年用墨糊涂。
一圈又剩半圈馀。看看云蔽月,三际等空虚。
纵使古稀真个得,后来争免呜呼。
肯闲何必更悬车。非关轻利禄,自是没工夫。
虞美人,态浓意远淑且真。
同辇随君侍君侧,六宫粉黛无颜色。
楚歌四面起,形势反苍黄。
夜闻马嘶晓无迹,蛾眉萧飒如秋霜。
汉家离宫三十六,缓歌慢舞凝丝竹。
人间举眼尽堪悲,独在阴崖结茅屋。
美人为黄土,草木皆含愁。
红房紫莟处处有,听曲低昂如有求。
青天漫漫覆长路,今人犁田昔人墓。
虞兮虞兮奈若何,不见玉颜空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