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哭李晦群崔季文二处士》
《哭李晦群崔季文二处士》全文
唐 / 权德舆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华封西祝尧,贵寿多男子。

二贤无主后,贫贱大壮齿。

未成鸿鹄姿,遽顿骅骝趾。

子渊将叔度,自古不得已。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huìqúncuīwénèrchùshì
táng / quán

huáfēng西zhùyáoguì寿shòuduōnán
èrxiánzhǔhòupínjiànzhuàng齿chǐ

wèichéng鸿hóng姿dùnhuáliúzhǐ
yuānjiāngshū

翻译
华封人向尧帝祝福,长寿且多子孙。
两位贤德之人没有君主后,贫困卑微却年老强壮。
他们未能展翅高飞,却突然遭遇马匹的困顿。
子渊与叔度,自古以来,命运多舛,不得不如此。
注释
华封:地名,古代传说中对长寿者的祝福之地。
尧:远古时期的一位贤明君主。
贵寿:尊贵且长寿。
男子:子孙众多。
贤:品德高尚的人。
主:君主。
贫贱:贫穷和低微的社会地位。
壮齿:年纪大但身体健壮。
鸿鹄:天鹅,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顿:突然停止或受阻。
骅骝:骏马,比喻有才能的人。
子渊:人名,可能指孔子弟子颜渊。
叔度:人名,可能指孔门弟子冉有,字子有,别称叔度。
不得已:出于无奈,命运所迫。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权德舆的作品,名为《哭李晦群崔季文二处士》。诗中的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对逝者的追忆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于朋友去世的哀悼之情。

首句“华封西祝尧,贵寿多男子”中,“华封”指的是华山之巅,古人认为华山是长寿的象征。诗人通过这个意象,表达对逝者贵族出身、长寿的祝愿,以及希望他后代昌盛。

“二贤无主后,贫贱大壮齿”这两句中,“二贤”可能指的是李晦群和崔季文两人,他们虽然品德高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官职。这里的“贫贱大壮齿”,形容他们在困顿中仍保持着不屈的志节和坚强。

接下来的“未成鸿鹄姿,遽顿骅骝趾”表达了诗人对逝者英年早逝的惋惜。鸿鹄是古代比喻才华横溢之人的象征,而骅骝则是奔跑中的马,形容生命力与活力。这里意味着他们的才能和抱负未能充分展现,就像骏马般英年早逝。

最后,“子渊将叔度,自古不得已”中,“子渊”可能是对逝者的一种尊称或暗示,他们如同江河之水深不可测。这里的“将叔度”,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逝者的理解和认同。而最后一句“自古不得已”,则是在说世事无常,人的生死往往是命中注定,不可抗拒。

这首诗通过对逝者生活状态、品德才华的描绘,以及对其早逝的哀悼,展现了作者深切的情感和对于生命无常的感慨。

作者介绍
权德舆

权德舆
朝代:唐   字:载之   籍贯: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   生辰:759年-818年

权德舆(759年—818年),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后徙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唐朝文学家、宰相,起居舍人权皋之子。少有才气,未冠时即以文章称,杜佑、裴胄交辟之。唐德宗闻其材,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兼制诰,进中书舍人,历礼部侍郎,三次知贡举。唐宪宗时,累迁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后坐事罢相,历任东都留守东都。复拜太常卿,徙刑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猜你喜欢

和琴薰阁

阁倚琴薰诵子虚,果然少壮入乡书。

未游唐殿哦诗句,且把牙弦卧海隅。

有据论文须博浩,无根话性合驱除。

擢犀拔象尘埃里,把出重看是捷途。

(0)

吾乡有李明府其伯子襟怀夐然世表某早知敬慕长诵诸人今老矣辄韵之以贻其子孙云

庙食于莆李长者,变海为田散郊野。

福宜孙子百千年,家甲三山总文雁。

西城一位京朝郎,官虽未显善声扬。

伯曰孝纯遵义方,潘安容貌心蒙庄。

幼小抠趋父执时,挂口何曾闻是非。

到了交游如一日,肯学世情随盛衰。

我头半白言稍传,晚出要教识前贤。

睽远莫能修世契,拟将下笔无由缘。

喜今有便归乡多,吾侄春中偏饮和。

老去旧怀因称叙,吉人与就幸如何。

满眼各为君父子,谁忧平地起风波。

(0)

由建阳抵浦城界遂归崇下

临溪行尽却穿山,山尽依然出水间。

崇下不贪归去近,最怜山水要环看。

(0)

陈叔盥两惠诗以一首谢

休要逢人诵六经,红泉往事已凋零。

向来未坏恭王壁,到处閒摇普化铃。

几岁寒窗头也白,两篇新什眼空青。

还乡旧识多农贾,那得柴门自掩扃。

(0)

紫瑞香三首·其一

中开素粉笑浓霜,外带凝脂妒夕阳。

纵有寒梅祇一色,暗香不似扑人香。

(0)

剪春罗

随时宫女逐流波,尚有精魂在处多。

待到百花零落尽,从头子细剪春罗。

(0)
诗词分类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诗人
杜濬 毕构 班超 杨朱 张爱玲 石评梅 卜商 言偃 宰予 仲由 子贡 子有 仲弓 伯牛 闵子 蔡文姬 孟子 孔伋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