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予与子久离群,耳冷心灰百不闻。
若对青山谈世事,当须举白便浮君。
嗟予与子久离群,耳冷心灰百不闻。
若对青山谈世事,当须举白便浮君。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名为《赠孙莘老七绝(其一)》。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情感和对友情的珍视。
“嗟予与子久离群”一句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长时间的分别,这种隔阂带来的孤独和寂寞之感。"耳冷心灰百不闻"则形象地描绘了一颗心灵在长久寂静中变得冷漠,仿佛听不到世间纷扰,只剩下内心的沉重。
“若对青山谈世事”这句转换了氛围,从日常生活的孤独感,转向与自然界的交流。"当须举白便浮君"则是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脱的心态,好像只要一举手,就能随波逐流,摆脱尘世的羁绊。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转换,展现了苏轼在面对生活孤独时所寻求的一种精神寄托——与自然对话,以及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追求。
萱草树北堂,谓能忘远忧。
如何念慈母,不置天西头。
楚山高高楚水长,西风晨夕雁南翔。
帛书不事慰脩阻,忘忧愿祝寿且康。
他日拜官来故里,门户光生母心喜。
九溪会变作春酒,白发青袍放歌起,何如更向天涯咨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