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木结小亭,遂在此林下。
倘有子献来,清阴堪共把。
伐木结小亭,遂在此林下。
倘有子献来,清阴堪共把。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雅致的画面,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
“伐木结小亭”,开篇以“伐木”这一动作引入,暗示了建造的过程,随后点明“结小亭”,既表现了劳动的成果,也预示着一个静谧空间的诞生。“遂在此林下”,一句转折,强调了小亭的位置——在茂密的树林之中,隐匿于自然之中,与外界喧嚣隔绝,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氛围。
“倘有子献来,清阴堪共把。”这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设想,如果有人愿意前来,他们可以在亭中共享这片林间的清凉与宁静。这里的“子”不仅指人,也暗含了与自然和谐共处之意。通过“清阴”二字,不仅描绘了亭下树荫的清凉,更象征了心灵的宁静与纯净。而“共把”则表达了与他人分享这份宁静的愿望,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竹间小亭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富有哲理,体现了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