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枝西真气奇,古人呼为师子儿。
六环金锡轻摆撼,万仞雪峤空参差。
枕上已无乡国梦,囊中犹挈石头碑。
多惭不便随高步,正是风清无事时。
扶桑枝西真气奇,古人呼为师子儿。
六环金锡轻摆撼,万仞雪峤空参差。
枕上已无乡国梦,囊中犹挈石头碑。
多惭不便随高步,正是风清无事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远行的情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和对僧人的心理活动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对僧人的送别之情。
“扶桑枝西真气奇”一句,以“扶桑”指日本,从东向西,传达了一种遥远异域的神秘感。这里的“真气”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表明这位僧人不同于常人。
“古人呼为师子儿”句中,“古人”可能是指那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修养的人,而“师子儿”则传达了一种尊重与亲近之情,显示出诗人对这位僧人的敬仰。
接下来的“六环金锡轻摆撼,万仞雪峤空参差”两句,通过对山脉和金锡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壮丽而又静谧的自然景象。这里的“六环”可能是指山峰,“金锡”则是古代用来装饰或标记重要地点的物品,两者的结合表现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刻感受。
“枕上已无乡国梦,囊中犹挈石头碑。”这里透露出诗人对于僧人的离去已经有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枕上”意味着在休息时也不再有对家乡的思念,而“囊中犹挈石头碑”则显示了僧人对知识和文化的珍视。
最后两句“多惭不便随高步,正是风清无事时。”表达了诗人对于无法陪同僧人的遗憾,以及对这平静无忧时光的感慨。这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一种自谦与平和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展现了一个充满敬仰、惆怅和超脱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