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岁吟塔前,不作塔前想。
今朝望山半,已似山半往。
堪以悟离合,何须别俯仰。
铁索千尺垂,有谁破云上。
去岁吟塔前,不作塔前想。
今朝望山半,已似山半往。
堪以悟离合,何须别俯仰。
铁索千尺垂,有谁破云上。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时间流转与空间变化的深刻感悟。首句“去岁吟塔前,不作塔前想”,诗人回忆起去年在塔前吟咏的情景,那时他并未将自己置于塔前的位置,而是以一种超脱的姿态看待周围的事物。这种描述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对现实的客观态度。
接着,“今朝望山半,已似山半往”则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化。诗人站在一个新位置上,回望山的中段,仿佛自己已经从山的一端移动到了另一端。这种视觉上的错位感,实际上反映了诗人内心对于时间流动的感知以及对自我位置变化的思考。
“堪以悟离合,何须别俯仰”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哲思。诗人认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离合变化,如山的远近、时间的流逝,人们可以领悟到生命中的聚散无常,而无需通过外在的动作(如俯仰)来寻求理解。这表明诗人追求的是内在的、精神层面的领悟,而非外在形式上的表现。
最后,“铁索千尺垂,有谁破云上”以具体的景象作为结尾,既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是对某种超越性的追求的象征。铁索垂下,似乎要穿透云层,寻找更高远的目标。这里蕴含着诗人对于突破束缚、追求真理或理想境界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空间、自我认知以及超越世俗追求的精神世界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