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路独行迟,闲云逐杖藜。
欲寻泉落处,应祗野猿知。
涧路独行迟,闲云逐杖藜。
欲寻泉落处,应祗野猿知。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独自漫步于山涧小径的隐士形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存。首句“涧路独行迟”,开篇即点明了人物活动的地点和状态——在山涧的小路上独自缓慢行走,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悠远。接着,“闲云逐杖藜”一句,将云彩拟人化,使之追随诗人的行杖,既表现了云的轻盈自由,也映射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这种将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巧妙融合的手法,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欲寻泉落处,应祗野猿知。”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想要探寻泉水落下之处,却只能依靠熟知山林之秘的野猿来指引。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诗的神秘色彩,也暗含了对自然智慧的敬畏与向往。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自然世界,让人仿佛能感受到诗人那份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深深依恋。
圣主思文德,元臣献武功。
一言深悟主,五利且和戎。
……天地包羞日,山河匿怨中。
……儒生别有泪,不是哭途穷。
……战伐功何有,和亲计未疏。
将军休抵掌,隐忍待驱除。
……氛祲埋金阙,尘沙暝梓宫。
……古来尝胆事,泣血望群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