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烽烟捲土来,求鱼缘木竟成灾。
奸雄末路多寻死,社稷前途实可哀!
藏蛰龙蛇苏汉畤,失群麋鹿走苏台。
贞元倚伏天难问,何日钟生济世才?
万里烽烟捲土来,求鱼缘木竟成灾。
奸雄末路多寻死,社稷前途实可哀!
藏蛰龙蛇苏汉畤,失群麋鹿走苏台。
贞元倚伏天难问,何日钟生济世才?
这首诗《感事(其三)》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许南英所作,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感慨,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时局的忧虑。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观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首句“万里烽烟捲土来”,描绘了战乱四起、烽火连天的景象,形象地展示了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接着,“求鱼缘木竟成灾”一句,以“求鱼”比喻寻求和平与安定,却最终导致更大的灾难,暗含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反思。
“奸雄末路多寻死”一句,揭示了统治者在权力斗争中的残酷结局,同时也暗示了社会道德的沦丧。紧接着,“社稷前途实可哀”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藏蛰龙蛇苏汉畤,失群麋鹿走苏台”两句,通过“龙蛇”和“麋鹿”的隐喻,分别象征着国家的精英和普通民众,在动荡时期各自寻找生存之道,但都显得无助和迷茫。“苏汉畤”和“苏台”则是古代祭祀和游乐之地的象征,这里用来表达国家文化传统和精神支柱的衰败。
“贞元倚伏天难问,何日钟生济世才?”最后两句,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命运无常的无奈,以及对能够拯救时代的英雄人物的渴望。诗人通过这句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力感和对未来希望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动荡、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理想人物的呼唤,展现了其深厚的历史责任感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