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树参差绕翠层,登高慨古意难胜。
王侯第宅谁为主,烟雨湖山尽属僧。
石马欲嘶陵下草,洞龙常护塔前灯。
何时借榻清尘耳,万壑松风洗郁蒸。
云树参差绕翠层,登高慨古意难胜。
王侯第宅谁为主,烟雨湖山尽属僧。
石马欲嘶陵下草,洞龙常护塔前灯。
何时借榻清尘耳,万壑松风洗郁蒸。
这首诗描绘了华藏寺周边的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流露出诗人对古往今来变迁的感慨。首句“云树参差绕翠层”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山林间云雾缭绕、树木错落的景象,展现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接着,“登高慨古意难胜”表达了诗人站在高处,面对历史遗迹时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过往辉煌的追忆,也有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王侯第宅谁为主,烟雨湖山尽属僧”两句,通过对比王侯贵族与僧侣在自然美景中的地位,反映了世事无常和人生如梦的主题。王侯的府邸可能已无人问津,而湖山之景却归于僧侣的日常修行之中,暗示了权力与财富的短暂性,以及自然永恒不变的特性。
“石马欲嘶陵下草,洞龙常护塔前灯”则进一步描绘了历史遗迹的景象。石马与洞龙,作为古代墓葬或神庙的守护者,虽已沉寂于草木之间,但它们的存在依然守护着周围的环境,象征着历史的延续与守护者的不朽精神。
最后,“何时借榻清尘耳,万壑松风洗郁蒸”表达了诗人渴望远离尘嚣,寻求心灵宁静的愿望。他希望能在大自然中找到一片净土,让心灵得到洗涤,摆脱世俗的烦恼与压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内心平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与人文关系的独特思考。
维皇立民极,冢宰为天官。
何名为天官,心亦如天然。
好恶一不作,天鉴何昭全。
君子抱明德,心学自家传。
我素慕其人,神交倾盖前。
一朝简帝心,四海望平平。
山公日有启,野人献无芹。
迹以参商隔,浩浩心同天。
送子出崇文,崇文日照人。
朔风卷长陌,登高临水滨。
河梁一抗手,孤影随形分。
形分瞩望眼,望绝继以音。
所愿崇明德,酬此百年身。
易简理斯得,超诣在忘言。
溟鹏具大翼,九万待风骞。
遥空仙乐奏,鸾鹤下、迓真妃。
是绛帐儒风,青藜家世,两好门楣。
当年赁舂梁庑,记绝荤剜臂事依稀。
萱草忘忧树背,菊花献寿延厘。
看辉煌一品,朱衣丹诰荷彤墀。
喜树挺三株,兰滋九畹,晚境愉怡。
麻姑海尘三见,指华鬟天上数归期。
濡染欧阳椽笔,泷冈待表丰碑。
尽乘船骑马,甚客里、光阴虚掷。
无多薄游,真飞鸿过翼。雪爪留迹。
且住为佳耳,尚梅花千百,湖山香国。
离居纵遣伤兰泽。今日桃蹊,明朝柳陌。
春来更当追惜。奈镜台病后,遥念窗槅。酒阑人寂。
望江天空碧。鱼雁沈沈,忒无信息。布帆明日行客。
似前月浮梁,迢迢何极。蒙头睡、不掀巾帻。
浑不管、重利商人轻别,鼾声床侧。
离魂共、上下潮汐。只景纯、未取文通笔,差能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