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河积水困薰蒸,开凿那知不日成。
野水尽从檐下过,客舟还傍市中行。
江山自昔天然秀,人物从今分外清。
本为此邦开眼目,老夫双目亦增明。
污河积水困薰蒸,开凿那知不日成。
野水尽从檐下过,客舟还傍市中行。
江山自昔天然秀,人物从今分外清。
本为此邦开眼目,老夫双目亦增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开凿河道、改善水域环境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生活的描述,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污河积水困薰蒸,开凿那知不日成。" 这两句写出了河道被淤塞、积水泛滥的窘境,以及人们通过人工开凿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决心和速度,显示了诗人对改善环境的肯定。
"野水尽从檐下过,客舟还傍市中行。" 这两句则描绘了河道疏通后,水流顺畅,连带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让渡船能够在城市附近正常航行,这不仅改善了交通状况,也反映出生活品质的提升。
"江山自昔天然秀,人物从今分外清。"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赏,同时也指出了人们的素质和道德有所提高,这种提高与环境的改善相辅相成。
"本为此邦开眼目,老夫双目亦增明。"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个人感受的表达,他通过这次对河道的改造,感觉到自己的视野得到了拓宽和净化,即使在年迈之际,也感到精神上的一种清新和明亮。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技术自信和环境美化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对自然与人类共生关系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