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四时八节日,家家总哭声。
侍养不孝子,酒食祭先灵。
将被外鬼哭,家亲本无名。
一郡巡门鬼,噇尽捖鸣声。
祭四时八节日,家家总哭声。
侍养不孝子,酒食祭先灵。
将被外鬼哭,家亲本无名。
一郡巡门鬼,噇尽捖鸣声。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社会中对祖先祭祀的普遍现象,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观念中的某些问题。诗中通过“祭四时八节日,家家总哭声”这一句,展现了人们在特定节日为祖先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景,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哀悼之情。接着,“侍养不孝子,酒食祭先灵”一句揭示了在这些仪式中,可能存在对孝道的忽视,即有些子女可能并未真正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却依然以酒食的形式祭祀祖先。
“将被外鬼哭,家亲本无名”则表达了对这种表面形式而缺乏实质意义的祭祀行为的批判,暗示了真正的亲情和孝道不应仅停留在形式上,而应体现在日常的关爱与陪伴之中。最后,“一郡巡门鬼,噇尽捖鸣声”一句,形象地描绘了鬼魂在各个家庭间游荡,似乎在寻找那些真正受到尊敬和纪念的灵魂,暗含了对社会道德风气的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反思,探讨了祭祀仪式与家庭伦理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中道德观念的现实状况。
隆冬十二月,四野云气浮。
寒日霾夕光,层阴肃幽幽。
苦哉离家人,岁晏尚远游。
北上太行阪,屈结阻且修。
西辕指张掖,东辙望幽州。
严风裂短袂,密雪凋敝裘。
熊罴啼路隅,鬼火照林陬。
车毂陷泥滓,马毛冻飕飗。
涉险终日行,薄暮不得休。
苦颜带冰悄,涕泪沿眶流。
空山绝人烟,野饭依古丘。
行囊已罄尽,何以慰旅愁。
苦哉离家人,坐念生百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