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召丘墙泪却频,若无公道也无因。
门前送敕朱衣吏,席上衔杯碧落人。
半夜笙歌教泥月,平明桃杏放烧春。
南山虽有归溪路,争那酬恩未杀身。
得召丘墙泪却频,若无公道也无因。
门前送敕朱衣吏,席上衔杯碧落人。
半夜笙歌教泥月,平明桃杏放烧春。
南山虽有归溪路,争那酬恩未杀身。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公正道德的渴望。开篇两句“得召丘墙泪却频,若无公道也无因”描绘了一种在不公正面前的无奈与悲哀,泪水频频像是因为朋友的离去,也可能是对于社会不公的感慨。
接下来的“门前送敕朱衣吏,席上衔杯碧落人”则是一幅宴席送别的画面。朱衣吏即官员的装扮,门前的送别和席上的举杯都显现出一种隆重而又不舍的氛围。碧落人可能是对远去之人的美好寓意。
“半夜笙歌教泥月,平明桃杏放烧春”则是在描绘一个宴会中的人们在月光下尽情欢乐,同时伴随着春日里花开的美丽景象。笙歌即古代的一种音乐,而泥月可能是对月亮的亲昵称呼,平明桃杏放烧春则是在形容春天果实繁盛、气味芬芳。
最后两句“南山虽有归溪路,争那酬恩未杀身”表达了诗人虽然有归去之路,但对于不能以生命偿还的情谊感到无比的遗憾。这里的南山可能代表着远方或理想,而归溪路则是返回故土之意。
整首诗通过对宴席情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于友情、公正和生命价值的深刻感悟,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不能酬恩的无奈和悲凉。
西北生浮云,尔卧三山阳。
捧檄镇雄藩,云卷苍天张。
綵鹢浮新河,苏台玩莲芳。
黄生江海士,斐然孔门狂。
高车一以过,白衣忽相忘。
挥手自兹去,锦袍耀三湘。
持衡平江夏,皞然黎元康。
苍梧见鸿没,黄陵听歌伤。
金铖秀竹月,赤壁松萝霜。
安陆九井深,衡山五峰长。
夙昔慕此地,何时理行装。
来寻桃花嵓,醉倚桃花傍。
幽索凤眼绣,笑持虎盘囊。
倘遇鹤上人,玉台以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