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驭难留忽已西,东山犹带一痕低。
能催古寺疏钟起,渐听孤城画角齐。
影入芦汀群雁落,光衔茅屋乱鸡栖。
此时谁是销魂者,戍妇闺中最惨悽。
羲驭难留忽已西,东山犹带一痕低。
能催古寺疏钟起,渐听孤城画角齐。
影入芦汀群雁落,光衔茅屋乱鸡栖。
此时谁是销魂者,戍妇闺中最惨悽。
这首《夕阳》由明代诗人徐熥所作,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分的景象与情感。诗中以“羲驭”开篇,巧妙地将太阳比作驾驭时间的神祇,形象地表达了时间流逝之快,紧接着“忽已西”三字,更加强调了时间的不可挽留。随后,“东山犹带一痕低”一句,通过描绘山峰上残留的一抹夕阳余晖,营造出一种既壮丽又略带悲凉的氛围。
接下来的两句“能催古寺疏钟起,渐听孤城画角齐”,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氛围。夕阳的余晖不仅唤醒了古寺中的钟声,也使得孤城中的画角声齐鸣,这种声音的交织,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转与历史的沉淀,增添了诗的意境深度。
“影入芦汀群雁落,光衔茅屋乱鸡栖”这两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夕阳下的宁静与和谐。芦苇滩上的雁群随着夕阳的落下而归巢,茅屋中的鸡群在光影中栖息,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也暗示了生活的平静与安宁。
最后,“此时谁是销魂者,戍妇闺中最惨悽”一句,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借夕阳西下之际,抒发了对戍边士兵及其家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离别与孤独的感慨。这不仅是对夕阳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人间情感的深刻洞察与表达。
综上所述,《夕阳》一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与宁静,更深层次地探讨了时间、历史、生活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是一首富有哲思与情感深度的作品。
连璧终惭玉一双,何曾有句似澄江。
九霄鸿鹄终掀举,三峡波涛看击撞。
长袖婆娑终解舞,短歌哀怨不成腔。
诗坛老将元无敌,合为奔军作受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