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居西园,手植竹数个。
凛然如德友,节行不敢破。
朝吟玩霜枝,夜闻萧瑟清。
风吹一旦忽不见,似觉尘土污人衣。
朅来翠云麓,日唯见山不见竹。
虽云山气日夕佳,尚恐无竹令人俗。
昨得与可画,自归尘壁挂。
门开风动之,如枉故人驾。
对山看画信不恶,何人更觅扬州鹤。
我昔居西园,手植竹数个。
凛然如德友,节行不敢破。
朝吟玩霜枝,夜闻萧瑟清。
风吹一旦忽不见,似觉尘土污人衣。
朅来翠云麓,日唯见山不见竹。
虽云山气日夕佳,尚恐无竹令人俗。
昨得与可画,自归尘壁挂。
门开风动之,如枉故人驾。
对山看画信不恶,何人更觅扬州鹤。
这首诗《题文与可画竹》由宋代诗人谢薖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文与可画中竹子的深刻情感和独特见解。
首先,诗人回忆起自己过去在西园亲手种植竹子的经历,将竹子比作品德高尚的朋友,强调其坚韧不屈的品格。诗人晨间欣赏霜中的竹枝,夜晚聆听竹林的萧瑟之声,表现出他对竹子的喜爱与敬仰。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竹子似乎消失不见,诗人感叹这仿佛是尘世的污垢侵蚀了他内心的纯净。
随后,诗人转向描述自己来到翠云麓后,虽然能够见到美丽的山景,却因缺少竹子而感到生活有些俗气。这种对比,突显出竹子在他心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接着,诗人惊喜地发现,通过文与可的画作,竹子再次出现在他的生活中,如同老友重逢,让他的心灵得到了慰藉。
最后,诗人想象着打开画轴时,微风拂过,仿佛老友来访,使得画面更加生动。他甚至幻想,如果能在这幅画前看到真正的竹子,那将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妙体验。诗人以“何人更觅扬州鹤”结尾,表达了对竹子之美的向往和对文与可画技的高度赞赏。
整首诗通过对竹子的赞美和对文与可画作的深情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追求与感悟,同时也流露出对友情和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