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皇有意筑燕城,隔断祁连百万兵。
宫阙九重悬象魏,河山千古奠神京。
匈奴近入云中塞,大将谁屯细柳营。
总制独推少司马,不知烽燧几时平。
文皇有意筑燕城,隔断祁连百万兵。
宫阙九重悬象魏,河山千古奠神京。
匈奴近入云中塞,大将谁屯细柳营。
总制独推少司马,不知烽燧几时平。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皇帝有心修建燕城,以隔绝祁连山脉的百万敌军,展现出宏大的战略布局。宫殿高悬,象征着权力与秩序,黄河与群山稳固地守护着京城,彰显出国家的稳固与权威。匈奴侵扰云中边塞,大将屯兵于细柳营,显示出边防的紧张局势。最后,全诗点明由少司马总制此事,表达了对平息边境烽烟的期待与希望。
整体而言,此诗通过描绘历史事件和场景,展现了明代边疆防御的紧张与国家治理的宏大格局,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于和平稳定的向往。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和责任感。
胸中有庐山,笔下有庐山。
窗下有庐山,眼中有庐山。
别山十七年,见山一日间。
韵险落鬼胆,语妙破天悭。
永怀看山人,恨不同跻攀。
摩挲青石砚,负山良厚颜。
天风几时来,乘之欲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