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犹驻碧油幢,积石河源未尽降。
安定有城名第一,陇西出将每无双。
牧民岂谓非良干,伐畔何教震友邦。
忆昔盟书金似粟,百年金鼓不闻摐。
将军犹驻碧油幢,积石河源未尽降。
安定有城名第一,陇西出将每无双。
牧民岂谓非良干,伐畔何教震友邦。
忆昔盟书金似粟,百年金鼓不闻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将军驻守边疆,面对未完全归降的敌军,展现了其坚定的决心与勇猛的气概。诗中提到的“积石河源”、“安定”和“陇西”,都是古代边疆的重要地名,暗示了诗中场景的地理背景。
“牧民岂谓非良干”,表达了对将军治理地方能力的认可,认为他不仅是一位英勇的战士,也是一位称职的地方管理者。“伐畔何教震友邦”,则体现了对将军在处理内外关系时的谨慎与智慧,既要打击叛乱,又要避免引起友邦的震动与不满。
最后,“忆昔盟书金似粟,百年金鼓不闻摐”,通过回忆往昔的盟约,强调了和平的重要性,表达了希望长久和平的愿望,同时也暗含了对当前局势的担忧,以及对战争可能带来的破坏的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一位将军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作者对于忠诚、勇敢、智慧以及和平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对于英雄人物的赞美与对于国家、民族未来的深沉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