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青近屋,曲水上桥低。
沙白群鸥集,庭阴双楝齐。
枕书忘岁月,闭户谢轮蹄。
载鹤携孤棹,寻僧到别溪。
好山青近屋,曲水上桥低。
沙白群鸥集,庭阴双楝齐。
枕书忘岁月,闭户谢轮蹄。
载鹤携孤棹,寻僧到别溪。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淡泊的隐居生活画卷。首联“好山青近屋,曲水上桥低”以山色与水流勾勒出隐居地的自然环境,山色青翠,水道曲折,桥低映衬,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氛围。颔联“沙白群鸥集,庭阴双楝齐”进一步展现隐居之所的静谧与和谐,白沙滩上鸥鸟聚集,庭前双树荫蔽,一派生机盎然而又不失宁静的景象。
颈联“枕书忘岁月,闭户谢轮蹄”则直接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态度和心境,通过“枕书”这一动作,展现出对书籍的热爱与依赖,仿佛在书中找到了与世隔绝的时间流逝感;“闭户谢轮蹄”则强调了与外界的隔绝,隐士选择关闭门户,拒绝外界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尾联“载鹤携孤棹,寻僧到别溪”描绘了隐士日常生活的另一面,他可能与鹤为伴,乘着独木舟,探寻远方的僧侣,或是寻找心灵的慰藉。这一联不仅展现了隐士的孤独与超脱,也暗示了他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探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内心世界深邃的探索,是一首充满哲思与情感的佳作。
圣朝用中典,前代所未侔。
一罚有失平,天子以为忧。
祥刑慎处纠,辍子蓬莱丘。
御前赐印纸,尽部东南州。
才豪勇自放,霜隼凌高秋。
清风翩两旗,八月下吴舟。
勉哉树休问,考绩待其尤。
毋忘临觞赠,义重闺台游。
巢由没已久,风迹旷不嗣。
长啸箕颍间,悲风肃然至。
传闻龙山下,茅屋架三四。
中有隐者栖,读书乐仁义。
饱观人事变,深钩易象秘。
耕田给衣食,乡里沾赈遗。
呦呦山鹿群,摩抚驯不畏。
乃知至仁心,足以通异类。
声名自驰击,我心晏无累。
寤寐想斯人,安得同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