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仙山翠巘重,画阑面面对芙蓉。
人家斜日东西崦,野寺浮岚远近钟。
我欲濯缨来此处,谁能筑室傍前峰。
放舟又过溪桥去,恐有桃源惜未逢。
湖上仙山翠巘重,画阑面面对芙蓉。
人家斜日东西崦,野寺浮岚远近钟。
我欲濯缨来此处,谁能筑室傍前峰。
放舟又过溪桥去,恐有桃源惜未逢。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江南山水画卷。诗人王鏊以细腻的笔触,将四月九日游历通安桥、顾氏家、阳山绝顶、虎山桥等地的所见所感,通过生动的语言呈现出来。
首句“湖上仙山翠巘重”,开篇即以“仙山”、“翠巘”点出景物的超凡脱俗之美,湖面上的山峦仿佛仙境一般,重重叠叠,绿意盎然。接着,“画阑面面对芙蓉”一句,将视线拉近,描绘了栏杆环绕,直面盛开的荷花,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展开在眼前,美不胜收。
“人家斜日东西崦,野寺浮岚远近钟”两句,进一步扩展视野,从湖边的人家到远处的寺庙,夕阳西下,光影交错,山岚浮动,钟声悠扬,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和谐统一的画面。这里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也融入了人文气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我欲濯缨来此处,谁能筑室傍前峰”表达了诗人对这片美景的向往和追求,他渴望能够在这里洗涤心灵,寻找内心的平静。然而,“谁能筑室傍前峰”一句中,又透露出一种无奈和遗憾,似乎暗示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对无法实现愿望的感慨。
最后,“放舟又过溪桥去,恐有桃源惜未逢”则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将诗人的心境推向极致。他想象自己乘舟过桥,或许能发现一个如世外桃源般的美好所在,但最终却未能如愿。这一句既是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也是对现实局限的深刻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感染力,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