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走笔奉酬伯昌示潇湘烟竹图》
《走笔奉酬伯昌示潇湘烟竹图》全文
宋 / 沈辽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三年潇湘客,不厌潇湘游。

二水相会处,下有白蘋洲。

洲上多美竹,出没清浅流。

森森百顷青,玉簳长与修烟浮。

岁久无人采,往往半折古岸头。

坡陁上下不知际,直接九疑千古愁。

当时古人相会处,至今作亭在林幽。

最爱苦雨时,吾尝棹轻舟。

乐与渔人相往返,其意岂在网与钩。

由来古人能放达,何必傲王侯。

洛阳公子有佳致,落笔直与造化侔。

方拿抨图止数尺,写出潇湘千里秋。

南山老夫谢世故,一榻静卧如浮沤。

遣使持书远相示,欲与老夫醒病眸。

老夫困瘁不知报,世上谁为王子猷。

(0)
鉴赏

此诗《走笔奉酬伯昌示潇湘烟竹图》由宋代诗人沈辽所作。诗中描绘了潇湘之景,以“烟竹”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首句“三年潇湘客,不厌潇湘游”,点明诗人长期游历于潇湘之地,对这里的山水之美深感喜爱,表达了对潇湘景色的深厚情感。接着,“二水相会处,下有白蘋洲”描绘了潇湘两水交汇之处的美丽景象,白蘋洲点缀其中,增添了画面的生动与层次感。

“洲上多美竹,出没清浅流”进一步展示了洲上的竹林与流水的和谐共生,竹影随波,动态与静态交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生机勃勃的氛围。“森森百顷青,玉簳长与修烟浮”则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竹林的茂盛与翠绿,以及竹子在烟雾中的飘逸姿态,形象地表现了竹子的高洁与脱俗。

“岁久无人采,往往半折古岸头”则通过时间的流逝,暗示了竹子的自然生长与变迁,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之情。“坡陁上下不知际,直接九疑千古愁”则将视角拉高,以九疑山为背景,赋予了景色更深远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当时古人相会处,至今作亭在林幽”提到了历史上的文人雅士在此聚会,留下了亭台楼阁,象征着文化的传承与积淀。“最爱苦雨时,吾尝棹轻舟”表达了诗人对潇湘雨季的喜爱,以及乘舟游历的乐趣。

“乐与渔人相往返,其意岂在网与钩”则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渔人生活的向往,强调了人与自然的亲近与尊重。“由来古人能放达,何必傲王侯”则借古喻今,表达了对自由与独立人格的追求,以及对权贵的淡然态度。

最后,“洛阳公子有佳致,落笔直与造化侔”赞扬了友人的艺术才华,能够将自然之美完美地呈现在画布之上。“方拿抨图止数尺,写出潇湘千里秋”则具体描述了画作的精妙之处,展现了画家的技艺与匠心。

“南山老夫谢世故,一榻静卧如浮沤”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烦恼的解脱与超脱,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遣使持书远相示,欲与老夫醒病眸”则体现了诗人与友人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彼此作品的欣赏与交流。

整首诗通过对潇湘烟竹图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与壮阔,也蕴含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历史、艺术等多方面的思考与感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与独特见解。

作者介绍
沈辽

沈辽
朝代:宋

沈辽(1032—1085),字睿达,宋钱塘(今余杭)人。沈遘的弟弟,《梦溪笔谈》作者沈括的同族兄弟。自幼嗜读《左传》、《汉书》,曾巩、苏轼、黄庭坚常与之唱和,王安石、曾布皆习其笔法。本无意于功名,王安石曾有“风流谢安石,潇洒陶渊明”之称。后由三司使吴充举荐,负责监内藏库。
猜你喜欢

再送秉器·其二

莫怪离魂黯欲销,片帆南去九江遥。

关情最是岐亭柳,烟锁千条与万条。

(0)

韬光庵

吟边喜与故人登,老树无枝石有棱。

坐久江潮听渐近,寒山高出白云层。

(0)

归自松陵

十里风帆日未斜,江城春晚见桃花。

深深门巷无人过,燕子还随客到家。

(0)

至巫山

不历巫山曲,焉知楚塞长。

巴东行二日,才到古高堂。

(0)

题扇

落日照前溪,倒影映红树。

幽人不出山,白云自来去。

(0)

睡起

寂寞掩林扉,东风昼方永。

睡起落红多,斜阳半楼影。

(0)
诗词分类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诗人
司马迁 王昭君 扬雄 晁错 班昭 刘恒 刘秀 甄氏 祢衡 刘启 邹阳 班彪 路温舒 戴圣 向秀 鸠摩罗什 左丘明 韩非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