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叠磴窈而深,四壁琴书翰墨林。
俯仰个中犹故我,补来桐树已成阴。
假山叠磴窈而深,四壁琴书翰墨林。
俯仰个中犹故我,补来桐树已成阴。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雅致的读书场景。诗人以“假山叠磴窈而深,四壁琴书翰墨林”开篇,将读者带入一个幽静深邃的空间,四周是排列整齐的书籍和悬挂的字画,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接着,“俯仰个中犹故我”,表达了诗人在此地自由自在、与世无争的心境,仿佛在书海中找到了自我。“补来桐树已成阴”,则以桐树的成长喻指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积淀,同时也象征着知识的积累和内心的丰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知识的热爱,以及在书屋中找到的精神寄托。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富有哲理,体现了清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
历山岩岩,虞舜宅焉。
虞舜徂矣,其神在天。
其德在人,其物在泉。
神不可亲,德用不知。
有冽斯泉,下民是祗。
泉流无疆,有永我思。
源发于山,施于北河。
播于中逵,汇为澄波。
有鳖与鱼,有菱与荷。
蕴毒是泄,污浊以流。
埃壒消亡,风火灭收。
丛木敷荣,劳者所休。
谁为旱灾,靡物不伤。
天地耗竭,泉亦沦亡。
民咸不宁,曰不享耶。
时雨既澍,百谷既登。
有流泫然,弥坎而升。
沟洫满盈,虾黾沸腾。
匪泉实来,帝实顾余。
执其羔豚,苹藻是菹。
帝今在堂,泉复如初。
北渡桑乾冰欲结,心畏穹庐三尺雪。
南渡桑乾风始和,冰开易水应生波。
穹庐雪落我未到,到时坚白如磐陀。
会同出入凡十日,腥膻酸薄不可食。
羊修乳粥差便人,风隧沙场不宜客。
相携走马渡桑乾,旌旆一返无由还。
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
年年相送桑乾上,欲话白沟一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