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诏颁行几十年,咸同旧习藕丝连。
时文腔调入歌妓,理学工夫混坐禅。
碑没偏摩蝌蚪字,诗亡畴补蓼莪篇。
矧当异喙争鸣日,寒畯多才孰尚怜。
新诏颁行几十年,咸同旧习藕丝连。
时文腔调入歌妓,理学工夫混坐禅。
碑没偏摩蝌蚪字,诗亡畴补蓼莪篇。
矧当异喙争鸣日,寒畯多才孰尚怜。
这首诗反映了清朝中期社会文化变迁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诗人王季珠通过“新诏颁行”与“咸同旧习藕丝连”的对比,揭示了朝廷政策与传统习俗之间的张力。新诏的推行并未彻底割裂与旧习的联系,反而在某些领域出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如时文腔调被引入歌妓表演,理学精神与佛教坐禅并存。
“碑没偏摩蝌蚪字,诗亡畴补蓼莪篇”两句,形象地描绘了传统文化在新旧交替中的尴尬境地。碑石上的古老文字虽已消失,但人们仍痴迷于摩挲;诗歌的精髓或许已逝去,却无人能填补其空白。这反映出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失落与挣扎。
最后,“矧当异喙争鸣日,寒畯多才孰尚怜”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中不同声音激烈碰撞背景下,底层知识分子才能被忽视的忧虑。在变革的时代,那些默默无闻的才子们是否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赏识,成为诗人深思的问题。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清朝中期社会文化转型中的复杂现象,以及对传统价值与现代进步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我穷嗜客如黄歇,藜藿家风曾歃血。
公田稻秫五十亩,倒尽空樽双眦裂。
床头有瓮不忍尝,曲尘烂烂篘无浆。
知君亦笑肉食鄙,辍赠一鼎春风香。
有燋尚足供轑釜,颠倒柔青萦菜缕。
看看双颊上红潮,绝胜槟榔驱瘴雾。
人间四时秋最清,九秋之水寒潭明。
先生奇骨二难并,十指忽忽风涛生。
麻姑山前书满屋,读书夜长跋见烛。
汪汪陂度牛医儿,未抵寒潭一泓玉。
我家崖前十丈冰,敲冰夜作玻瓈声。
爱君有此秋一潭,璧月下照琉璃城。
从来负舟须积水,置杯坳堂安足拟。
期君渺渺泛天津,万斛龙骧才一苇。
平生故人谁绨袍,元龙湖海风裁高。
吟诗仓卒供十手,清水新淬龙文刀。
壮如沙场驰百马,奇如甘蝇飞如射。
寒笺字字明华星,掩耳不及春霆惊。
一天风月四方钱,冷淡未必输华鲜。
人生端有不朽事,虚名岂足惊乌鸢。
小年担书走京国,腕中一笔万斛力。
近来言语不惊人,出户谁复思安仁。
何当解鞯饲我驴,娇儿喜归争挽须。
来时雪花大如席,缫车卷玉鸣桑枯。
一年春风又如客,山中无人吟不得。
烦君远致北海秋,雁鹜行中洗朱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