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业初中日,浮生大小年。
无人本无我,非后亦非前。
箫鼓旁喧地,龙蛇直映天。
法门摧栋宇,觉海破舟船。
书镇秦王饷,经文宋国传。
声华周百亿,风烈被三千。
芜没青园寺,荒凉紫陌田。
德音殊未远,拱木已生烟。
净业初中日,浮生大小年。
无人本无我,非后亦非前。
箫鼓旁喧地,龙蛇直映天。
法门摧栋宇,觉海破舟船。
书镇秦王饷,经文宋国传。
声华周百亿,风烈被三千。
芜没青园寺,荒凉紫陌田。
德音殊未远,拱木已生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杨炯的作品,名为《和旻上人伤果禅师》。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用以佛教思想表达对逝者的哀思之情的诗篇。
"净业初中日,浮生大小年。无人本无我,非后亦非前。"
这几句通过对时间流转的描述,展现了出家人的修行与世俗生命长度的比较,以及佛教中的空性思想,即万物皆无自性,只是相依缘起。
"箫鼓旁喧地,龙蛇直映天。法门摧栋宇,觉海破舟船。"
这里借用了箫鼓和龙蛇的形象来描绘佛法的力量,以及它对迷失众生的救赎作用。法门摧毁了俗世的栋宇,觉海则是比喻佛法如同大海一般,能够破除烦恼之舟。
"书镇秦王饷,经文宋国传。声华周百亿,风烈被三千。"
这些句子提到了历史上的佛教典籍流传,如《秦王饷》、《宋国传》的经文,以及佛法的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
"芜没青园寺,荒凉紫陌田。德音殊未远,拱木已生烟。"
最后几句描绘了一幅废墟中的古寺景象,其中“德音”指的是禅师的教诲,即使禅师不在,但他的教导依旧响彻,而“拱木已生烟”则是对逝者的追忆之情,木头虽然腐朽,但火种(这里比喻为往事或记忆)尚存。
整首诗通过佛教的概念和意象,表达了对逝者果禅师的怀念,同时也展现了佛法超越生死、永恒不变的主题。
乌云飞,鱼川咏,万物各从类适性。
何况父母骨肉恩,荣归拜舞称家庆。
春官彭君自出门,便隔庭帏旷温清。
寸草春晖日夜心,宣通喜得将王命。
衡岳天低旆拂星,洞庭波阔人悬镜。
了却公家一事无,笑指庐山理归榜。
登堂再拜亲意欢,翩鵻不用重题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