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立巫山奠蜀中,綵毫幻出万芙蓉。
岚光映日三千仞,黛色参天十二峰。
峭拔连屏秋竞爽,参差群髻晚偏浓。
不知神女今何在,空说阳台梦里逢。
壁立巫山奠蜀中,綵毫幻出万芙蓉。
岚光映日三千仞,黛色参天十二峰。
峭拔连屏秋竞爽,参差群髻晚偏浓。
不知神女今何在,空说阳台梦里逢。
这首明代诗人倪谦的《巫山图》描绘了巫山秀美的自然景象,以壁立千仞的山峰和幻化的芙蓉为背景,展现出巫山独特的魅力。首句“壁立巫山奠蜀中”形象地写出巫山耸峙于四川盆地之中的雄伟气势,如同一座天然的屏障。
“綵毫幻出万芙蓉”运用比喻,将山峰比作盛开的芙蓉,既描绘了山峰的秀美,又暗示了云雾缭绕的神秘感。接下来的“岚光映日三千仞”和“黛色参天十二峰”,通过数字强化了山峰的高峻,展现了巫山的壮观景象。
“峭拔连屏秋竞爽”描绘了秋天时分,山峰如刀削斧砍般陡峭,犹如一排屏风,清爽的秋意更显其峻峭之美。“参差群髻晚偏浓”则以女子发髻的形态比喻山峰,傍晚时分,山峰的轮廓在夕阳下显得更加浓重,富有诗意。
最后,“不知神女今何在,空说阳台梦里逢”借用了“巫山神女”的传说,表达了对神女踪迹难觅的遗憾,以及对美好梦境的向往。整首诗通过对巫山景色的生动描绘,寓含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神话传说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