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当年建翠华,歌钟云沸五侯家。
眼前谁是池中物,身后徒为井底蛙。
午夜长风催桂楫,满江明月浸芦花。
琵琶哀怨今安在,惟有荒城寄宿鸦。
此地当年建翠华,歌钟云沸五侯家。
眼前谁是池中物,身后徒为井底蛙。
午夜长风催桂楫,满江明月浸芦花。
琵琶哀怨今安在,惟有荒城寄宿鸦。
这首诗描绘了对历史遗迹的感慨与追忆。首句“此地当年建翠华”以“翠华”象征昔日的辉煌与尊贵,暗示此处曾是权贵云集之地。接着“歌钟云沸五侯家”,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当时歌舞升平、繁华热闹的景象,仿佛整个天空都被音乐的波浪所覆盖。
“眼前谁是池中物,身后徒为井底蛙”两句,运用比喻,将眼前的景物与历史人物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那些曾经显赫一时,如今却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个体命运的同情。这里的“池中物”和“井底蛙”分别象征着历史上的显赫人物和普通百姓,强调了时间的无情和世事的无常。
“午夜长风催桂楫,满江明月浸芦花”描绘了一幅夜晚江面的宁静画面,长风催动着小舟,明月倒映在江面上,芦花随风摇曳,营造出一种既静谧又略带凄凉的氛围,进一步深化了对历史沧桑感的表达。
最后,“琵琶哀怨今安在,惟有荒城寄宿鸦”以琵琶的哀怨之声作为结束,与开篇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历史的变迁和繁华终将消逝的主题。琵琶声的消失,象征着往昔荣光的不再,而“惟有荒城寄宿鸦”则形象地描绘出今日的荒凉景象,强化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深刻地反映了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过去辉煌与现今荒凉之间巨大反差的感慨。
蒿歌引往绋,言出郭南门。
我来临其窆,衰草凄寒原。
情至时掩泣,痛惋不能言。
百年合有死,惜此英妙魂。
我昔有女萝,附此长松根。
托生相因依,绸缪在东昆。
长松一朝折,修蔓绝攀援。
茕茕委中道,有身安用存。
比比托邻并,相好逾百年。
老少虽消息,林庐无改迁。
辛亥壬子岁,潢潦割相连。
滔滔槩吴会,垫彼公私田。
田中不生谷,辟术无所传。
嚼草草亦尽,仰面呼高天。
惟食累于世,不如枝上蝉。
浑舍相抱哭,泪行间饥涎。
日夜立水中,浊浪排胸肩。
大儿换斗粟,女小不论钱。
驱妻亦从人,减口日苟延。
风雨寻塌屋,各各易为船。
忧厄久不解,岂免疾疫缠。
死者随河流,沈骨鱼龙渊。
生者乞四方,所饱何处边。
两年非一日,几日艰一饘。
逐逐更逐逐,去如飘叶然。
飘叶或回风,故处还周旋。
一去叵测归,归亦何为廛。
乡土及骨肉,岂绝情爱牵。
厚地莫容居,皇天不哀怜。
四郊类兵变,苍莽空人烟。
盗贼国有讨,此祸力难援。
州司旷恤典,势分与民县。
告诉走无门,何况病莫前。
老夫廪无米,亦无广厦千。
对眼不忍见,衷肠惟火然。
便欲吐我哺,纳彼止一咽。
众口相嗷嗷,欲足理莫全。
故好成乖隔,载聚何因缘。
《十八邻》【明·沈周】比比托邻并,相好逾百年。老少虽消息,林庐无改迁。辛亥壬子岁,潢潦割相连。滔滔槩吴会,垫彼公私田。田中不生谷,辟术无所传。嚼草草亦尽,仰面呼高天。惟食累于世,不如枝上蝉。浑舍相抱哭,泪行间饥涎。日夜立水中,浊浪排胸肩。大儿换斗粟,女小不论钱。驱妻亦从人,减口日苟延。风雨寻塌屋,各各易为船。忧厄久不解,岂免疾疫缠。死者随河流,沈骨鱼龙渊。生者乞四方,所饱何处边。两年非一日,几日艰一饘。逐逐更逐逐,去如飘叶然。飘叶或回风,故处还周旋。一去叵测归,归亦何为廛。乡土及骨肉,岂绝情爱牵。厚地莫容居,皇天不哀怜。四郊类兵变,苍莽空人烟。盗贼国有讨,此祸力难援。州司旷恤典,势分与民县。告诉走无门,何况病莫前。老夫廪无米,亦无广厦千。对眼不忍见,衷肠惟火然。便欲吐我哺,纳彼止一咽。众口相嗷嗷,欲足理莫全。故好成乖隔,载聚何因缘。
https://shici.929r.com/shici/XRHJAdeDI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