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左右史,言动悉分书。
由汉至国初,有官注起居。
不知自何岁,史职旷成虚。
有故始辟馆,编纂亦纷如。
新人叙陈事,何啻阔且疏。
善慝有难审,执笔空踌躇。
在古左右史,言动悉分书。
由汉至国初,有官注起居。
不知自何岁,史职旷成虚。
有故始辟馆,编纂亦纷如。
新人叙陈事,何啻阔且疏。
善慝有难审,执笔空踌躇。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杨守陈所作的《史馆感怀三首》之一,通过描述古代史官记录言行的历史背景,以及从汉代到国初时期设立官职记录起居的制度,表达了对史馆现状的感慨。
首句“在古左右史,言动悉分书”,点明了古代史官记录言行的重要性,每一句话和行动都被详细记载下来。接着,“由汉至国初,有官注起居”描绘了从汉代到国初设立专门官员记录日常起居的制度,体现了历史记载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然而,“不知自何岁,史职旷成虚”转折,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史官的职位可能因某种原因而荒废,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接下来,“有故始辟馆,编纂亦纷如”描述了后来重新设立史馆的情景,虽然编纂工作繁忙,但“新人叙陈事,何啻阔且疏”又揭示了新来的史官在记录时可能出现的疏漏和不准确,与过去相比显得更为宽泛和疏远。
最后,“善慝有难审,执笔空踌躇”表达了对善恶难以分辨的忧虑,即使握着笔,也感到犹豫不决,体现了诗人对历史记载真实性的深刻思考和对后世史官的期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历史记载过程中的复杂性和挑战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史官责任的严肃态度。
水满池塘花绕城,日斜南陌暖风轻。
千门柳色春烟淡,独倚高楼闻暮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