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世无功懒据鞍,诛茅种竹老空山。
不应天与静中趣,自是人容拙者闲。
于世无功懒据鞍,诛茅种竹老空山。
不应天与静中趣,自是人容拙者闲。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首句“于世无功懒据鞍”,诗人以“懒据鞍”表达对世俗功名的淡泊态度,表明自己不为功利所累,不愿在尘世中奔波劳碌。接着,“诛茅种竹老空山”一句,通过“诛茅”(砍伐茅草)和“种竹”(种植竹子)的动作,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归隐山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同时,“老空山”一词,既点明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诗人与世隔绝、远离尘嚣的心境。
后两句“不应天与静中趣,自是人容拙者闲”,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追求与自我认同。前半句“不应天与静中趣”表达了诗人认为自己并非天生就适合享受宁静生活的矛盾心理,可能暗含着对自己才能或命运的反思;后半句“自是人容拙者闲”则强调了诗人对于自身性格的接纳与认同,即他愿意并适合过一种简单、质朴、与世无争的生活,这种生活状态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无需刻意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我身份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倾向。
范公之乐后天下,维师温公乃独乐。
二老致意出处间,殊涂同归两不恶。
鄙夫杖藜访公隐,步无石砌登无阁。
堂卑不受有美夺,地僻宁遭景华拓。
始知前辈稽古力,晏子萧何非妄作。
细读隶碑增慷慨,端正似之甘再拜。
种药作畦医国手,浇花成林膏泽大。
见山台上飞嵩高,高山仰止如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