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香未即输鲑菜,煎和真同食蛤蜊。
北人惊叹不下箸,乞与韩公南食诗。
膏香未即输鲑菜,煎和真同食蛤蜊。
北人惊叹不下箸,乞与韩公南食诗。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吕本中所作的《和李二十七食蛙听蛙二首(其一)》。诗中以“膏香”、“鲑菜”、“蛤蜊”等食材入题,巧妙地将食物与生活情趣相融合,展现了诗人对美食的独特见解。
“膏香未即输鲑菜,煎和真同食蛤蜊。”这两句诗描绘了食物的香气与口感,通过对比“膏香”与“鲑菜”,以及“煎和”与“食蛤蜊”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于食材多样性的欣赏和对烹饪艺术的追求。这里,“膏香”可能指的是某种浓郁的香味,而“鲑菜”则是指一种海鲜菜品,通过“未即输”这一词组,表达了诗人对于不同食材之间相互比较的态度,并强调了“煎和”与“食蛤蜊”同样美味的特点。
接下来,“北人惊叹不下箸,乞与韩公南食诗。”这两句则从地域差异的角度出发,描述了北方人对于南方美食的惊叹之情,甚至到了“不下箸”的程度,即连筷子都不愿意动,表现出对南方美食的极度喜爱。同时,诗人借用了韩公(韩愈)的典故,表达了对南方美食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这种美食的深深向往。
整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烹饪艺术的赞赏,还蕴含了对不同地域文化差异的敏感观察和深刻理解,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雪霁燕关,有吴客将归,越吟萧索。
池塘草色,梦入君家康乐。
偶携书剑,逐寒烟、壮游河朔。
从市中,狗屠击筑,相看酒垆酬酢。千里春风垂橐。
叹秦川公子,梁园栖泊。长门价贱,谁识临邛摇落。
仲宣憔悴,赋登楼、仗凭春屩。
且作达,放歌湖海,莫问人情云薄。
疏灯薄暮。又一声归雁。飞来平楚。
门掩东风,尘生宝箧,流年惊暗度。
綵线慵拈,烛花频剪,旧怨新愁漫空数。
卓氏孤吟,班姬团扇,无奈情耽误。
王孙玉勒知何处。把三生誓约,翻云覆雨。
去矣朱颜渐非故。零乱飞蓬,恼煞窗前,莺啼春树。
梦罢关山,酒醒残月,极目凄凉南浦。
系传渭水,汉加凉郡职称尊。青奴命好犹存。
不羡昭华秾李,潇洒出风尘。
却中空无物,热不因人。冰雪为身。此生骨节嶙峋。
总任翻云覆雨,婉转相亲。
秋风一起,君心欢爱已更新。莫无端、便发娇嗔。